三、因材施教,培养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方法如利斧、锋矛,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教法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合教材的内容。有的教材平铺直叙,对于这样的教材,教师要设法使教材生动有趣, 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例如讲地球的自转时可以穿插一些诸如“金星很奇怪, 它的自转方向和地球相反,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金星上看太阳是怎样升落的呢?”之类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这对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是有益的。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诗歌、故事性的内容,穿插一些幽默的例子,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1.观察能力的培养

认识始于观察。我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之所以能写出《游记》,对我国的地貌与河流作出精辟的描写和独到的阐述,是因为他能不畏艰辛跋山涉水,长期坚持实地观察的结果,地理教学活动有两种观察:一种是借助直接观察,一种是地图等直观教具进行观察,这属间接观察,那么怎样进行观察呢?

首先,交待观察的目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如指导学生观察“中国人口分布图”,先观察图例,熟悉人口密度,城市人口的符号,再找出 10 人以下,100 人以上的两条密度界线和 100 万以上人口城市;并提问:

a 根据图例说明我国人口哪一部分稠密?哪一部分稀疏? b 100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集中在哪一部分?

c 我国人口分布有何规律?

最后根据出我国人口分布的规律是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结论。

其次,要求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如在观察人口分布图时,粗心的学生易片面地认为 100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都是省、区、直辖市政府驻地,得出

人口多的都是省级政府驻地的错误概念。这时应引导学生区分 100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中不是省级政府驻地的城市,如大连、高雄等。

  1. 运用地图发展记忆能力

有人说“记忆力是心灵之窗,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不进来”。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离开地图、片面强调死记硬背,会使学生不胜其苦,教师不胜其忙,成绩不佳。那么,怎样发展记忆力呢?

  1. 文图结合,把知识固着在地图上,如学习世界一、七月份气压分布时,让学生看一、七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去理解记忆高低气压的名称、分布及形成原因,把知识的理解建立在地图上。

  2. 注意地名、地物和地理区的位置特点、特殊轮廓和邻近地理事物的联系,例如,印度洋北部季风洋流的运行与东北季风、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季风的联系等。

  3. 边讲边画黑板略图,加强理解记忆。如讲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和形成时,可边讲边画气压带、风带黑板略图,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气压带和风带。

  4. 填绘地图,建立地图轮廓的印象。如填写油田、水电站的名称以及粮棉基地的名称等。

另外,还可以通过地图进行归纳推理,如了解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

的洋流分布规律和成因后,就便推断出这样一个普遍规律: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除印度洋北部外,各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每个洋流系统的西部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

  1. 培养学生独立考查能力

了解本地的地形特点,以及地质史上发生哪些重大事件,是否保存了某些遗迹:观察当地具体代表性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及与环境的关系以及识别常见的岩石和矿物等。

总之,在教学中,合理地利用非智力因素中的好奇心、好胜心、理想等,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合理地运用教材, 选择教法,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