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运用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孤立地向学生罗列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而是讲解它们的相互联系,阐明它们的本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列宁曾经指出:“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爱因斯坦也有类此观点,他说,人们解决世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照搬书本。思考力和思维能力, 实际上是一回事。思维是大脑反映客观事象的过程,地理思维是人们在对地理事实材料,即地理事象的名称、数据、分布、演变、景象景观等表象进行思维的基础上,进而对地理规律和成因进行的逻辑思维。如对地中海式气候的认识,只有对地中海沿岸这一个别区域中的气候,这个个别自然要素,从气温和降水这两项最基本的气候要素的年变化中,得出冬季温和多雨,复季

炎热干燥这一规律之后,才有可能与必要探究这一规律的成因,即这一规律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回归移动时,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随之交替控制地中海沿岸所决定的;而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的范围是纬度 30°— 40°之间的地区,凡是纬度在 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都有与地中海沿岸相似的气候,这就可把非洲南端、澳大利亚南部沿岸、北美加利福尼亚和南美智利中部的气候总称为地中海式气候,从而得出了地中海式气候的分布规律是南北纬 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这样,对于全球地中海式气候的分布,就勿需逐一记忆了。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主要通过逻辑思维的几种形式和各种教学方法来培养,下面谈两点:

  1. 运用比较法的思维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比较法就是比较两个或两类事物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通过比较就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性质。比较法是一种很活跃的思维形式,当我们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思维积极地活动着,从而比较出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差异性和共同性,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确切的地理概念。如果不运用比较法,只是直接叙述各种地理概念或描述地理事物或地区的特征。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解或描述,而不是用自己脑子去思考问题,思维能力就得不到培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例如在讲解日本工业布局特点时,先启发学生思维,提出美国钢铁工业为什么集中分布在五大湖区, 而日本钢铁工业多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通过分析比较指出它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得出结论:两国发展钢铁工业有利条件共同点是,都利用廉价的水运条件。差异是美国利用五大湖区附近的煤铁发展冶金工业,而日本国内资源贫乏,工业原料、燃料依靠国外输入,工业产品依赖国外市场, 因此日本的冶金、石油化工、汽车制造、造船等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深刻,又利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1. 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分析和综合在地理教学中经常应用,它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地理事物, 形成地理概念,而且也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地理所研究的对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所以用综合分析法才能判明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它们的联系。如在讲解“地壳的形成和变化”时,首先要分剖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主要方面分析。内力作用又可分解成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火山、地震等方面来分析。外力作用又可分解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去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才能综合成“地壳的形成和变化”等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学生需要积极地思维,才能获得知识,所以说分析综合的思维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要使学生较快掌握各个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地理综合体的总体观念,掌握地理特征,总结出地理事象的规律性,就必须加强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训练,运用比较法及分析综合法的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从而达到发展智力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