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地理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讲地理位置,不仅要讲清纬度位置以及海陆位置,还要进一步系统归纳出其优越性:我国疆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导致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经济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东部濒临海洋且降水丰沛,极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海洋又便于发展水产事业及同海外各国人民进行友好往来。讲西高东低呈三大阶梯式的地势,不只要讲清各阶梯地形的界限、范围、特征,还要讲出其优越性:海洋上空含水量大的空气到达内陆,就会提供大量降水;条条大河奔腾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丰富的水利资源又可用来发展电力事业;讲气候,不仅要讲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还要讲透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响。讲江河,要讲清它们各自的源头,流经的区域、长度、注入的海域及各段的特征,并且强调它们强大的水能及水利工程建设的巨大成就等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生长在辽阔、富饶、壮丽的中华大地上,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在传授民族知识的教学中,首先要讲清我国是一个拥有 12 亿多人口的团结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相互之间都建立和发展了平等互助、亲密团结的民族关系。要教育学生拥护党的民族政策,热爱我国的民族大家族, 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贡献。同时,还要讲清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民族歧视、分裂,不允许任何人破坏民族大团结,坚决反对颠覆我们伟大祖国的一切罪恶活动。

(三)在名胜古迹教学中渗透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育。

各具特色的名胜古迹把祖国装扮得美丽如画。讲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京杭大运河及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要讲清它们的位置及作用,更要讲清这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讲长江三峡、五岳、四大佛教名山,既要讲清楚其位置、特色,还要指明这是祖国的瑰宝;讲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兵马俑、石窟,既要讲清其分布、特色,还要讲明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是民族的骄傲。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又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祖国风光无限好,我们中华民族勤劳智慧,是具有世界一流创造能力的伟大民族。

(四)在地理建设成就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祖国日益昌盛教育。

近五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引黄济青”、“引滦入津”等工程的建设,成功地解决了青岛、天津等地的用水问题;淮河流域已由过去“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 的旱涝灾区变成了著名的粮棉产区;昔日 46 万平方公里的“北大荒”变成了今日的“北大仓”;大庆、胜利、渤海、南海等油田的发现和开采,摘掉了

“贫油国”的帽子,改变了靠“洋油”过日子的局面,并迅速发展了石油工业;秦山、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的能源结构;我国已探明的钨、锑、锡、稀土等矿产储量居世界之首⋯⋯上述这些事实都从地理的角度充分体现了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使学生不断地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寓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于地理联系知识的教学之中。

讲大庆油田,可联系大庆精神,进而联系到王铁人、李四光热爱祖国、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高尚爱国主义精神;讲“桂林山水甲天下”,可联系徐霞客毕生精力和心血全部献给了探索大好河山的科学考察上。他那种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学习的。在教学中只要适当联系一点,积少成多、潜移默化,就能收到显著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六)在地理劣势教学中渗透艰苦奋斗,立志建设祖国的教育

我国地理环境及资料也存在着不利因素。根据我国人均资源少的状况,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实事求是,通过地理劣势教学,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立志改变祖国面貌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起勤俭节约的观念,自觉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一块煤;还要结合灾害性天气、水土流失等问题,鼓励学生树雄心献身科学,立壮志报效祖国的思想;讲森林资源的破坏及严重后果, 教育学生自觉地加入到植树造林、绿化校园的队伍中去,为绿化祖国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