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教学率先由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可行性

甘肃省张掖市第六中学 曹斌 曹平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国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首要任务和主攻方向。它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能否培养出面向世界和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大战略问题。

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首先要改革课程、教材,使所教课程教材要面向全体,真正起到培养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的功能; 其次要改变现有传统教学模式,大胆尝试以学生动手、动脑为主,质在培养思维能力,开阔视野以及各种素质的教学方法;第三是要改革现行教学评估方法,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代替单一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实现素质教育, 任重而道远。

地理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现行地理教学具有优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条件。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抓住时机,拓宽思路,革新教法,率先实施素质教育。

一、现行初中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具有优先进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科书 1~4 册,是学生义务教育期间为实现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目标,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和德育教育,以及有关能力培养的专用书籍。它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法规定的精神:“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突出了德育教育和国情教育,突出了人地关系,加强了反映当代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等重大问题的内容;增设了“想一想”、“做一做”和读图思考题,给学生提供了广泛思考,认真分析、探索的机会。新教材扩大了图幅的拥有量,并辅助以色彩,提供了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多思考、多动脑的机会,从而达到在上课动手动脑训练,独立思考问题,培养自主能力的目的。例如新教材第一册有彩色照片 41 幅,单色图 197 幅,合计

238 幅,是旧教材的 2.5 倍;其中景观图达 112 幅,示意图达 80 幅,更适合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基础地理知识的掌握。

二、地理课的实践性、直观性、现实性和时代牲更适于素质教育的优先发展。地理课与其它中学课程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直观性、实践性。所学的绝大多数知识在每个人周围客观存在,看得见,摸得着。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改变旧教材以课堂讲述为主的方法,利用野外观察学习、现代电教片、各种景观及人文现象的幻灯片、实物标本,以及有关新闻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加深记忆,培养美的情操,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结合地理第二课堂中的标本采集、地理园、气象小组、天文小组等,利用野外实习,学会地图应用方法,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现行地理考试评估制度,适合于素质教育的优先发展。自 1994 年停止地理高考以后,地理课“考试”一词对学生已没太大的压力。初中地理仅作为一般考试科目,因而,学生学习地理的精神负担彻底减轻,不再围绕考试而学习。地理工作者更应抓住这一时机,结合地理教学大纲,全面进行地理课的素质教育,培养具有正确人地观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者。

四、地理教师队伍是优先进行素质教育的又一保证。考试制度的改革,

同时也改变了教师的工作量。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不再为考试而花大量时间,工作量减少,负担减轻。相比语数外等课的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去研究全面素质教育的方法。地理课在高考中取消,地理教师地位的下降,也同时激发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从新的教学角度去体现自己的人身价值,从自己做起, 克服一切阻力,始终坚信教育是主体,更新观念,以高度的自信心责任感,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五、当前的外部环境为地理教学优先实施素质教育注入了活力。环境、人口、资源问题,已成为 21 世纪三大主题,如何正确处理这三大方面的问题, 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例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中已明确:今后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到中西部地区,努力缩短中西部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差异。这就要求中学生要了解中国,了解家乡,为未来家乡建设贡献力量;香港回归,要求中学生树立爱祖国,爱家乡,看世界,看未来的教育。所以结合当前形式,进行基础地理知识教育,培养学生有理想、有竞争意识,勇于改革、探索,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地理教育具有诸多优先发展的条件,每位地理工作者都应不失时机,自加压力,为全面提高素质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