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侧重于运用地图能力培养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起到“第二语言”的作用。利用地图教学,可发展学生感觉器官,锻炼并发展其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学生观察

地理事物的实体形象或它们的照片、鲜明的图画,就要动员各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进行思维,这些形象便成为他们思维的要素、抽象思维的基础。如果在教学中撇开地图,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甚至停止思维活动,那么怎样利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呢?

  1. 要运用地图提出问题。课堂提问是各科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地图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广开思路,引起丰富的联想,激发求知欲望。如在讲解《世界的粮食生产和粮食问题》一节时,可运用《世界小麦、玉米、水稻的主要产区和小麦输出方向图》提出小麦的主要输出国有哪些?小麦输入最多的洲是哪个?原因是什么?小麦输出最多的洲是哪个洲?为什么?水稻的生产分布在哪里?这里适合发展水稻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维马上就开始活跃,并积极观察分析图中所展示的地理事象,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可比较正确地解答上述问题。单凭教师讲述和学生阅读课文文字想得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只有充分利用地图,提出问题才能使学生所获得的新知识记得最牢,理解最深。

  2. 分析要素找规律。地图上的每一个地理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读图的关键不是告诉学生这里有什么,那里有什么,而是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世界各国农作物的类型及分布,学生感到难记,遗忘快。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在地图上建立起地理空间的概念,然后以气候类型图为主,结合地形图、土壤类型图等综合分析,找出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规律性。农作物的种类分布特别是同光热条件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地形、土壤等条件的制约,各种作物的生长都具有自己的习性特点,其中气候是最重要的条件,由此知道某地的气候类型,也就会知道农作物是怎样分布的。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区盛产稻米,因此,具备这种气候特点的中国江南、南亚及东南亚各国就是重要稻米产国。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盛产玉米、小麦、甜菜、马铃薯、向日葵等,因此具备这种气候特征的中欧、东欧各国及我国北方地区都盛产上述产品。又如西欧的英国、北欧的丹麦、大洋洲的新西兰等国家,他们之所以乳肉畜牧业发达,种植业基本上是为畜牧业服务的,是因为他们都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带,降水多,阴雾天气多,日照少,不利谷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以上都属于规律性知识,这种规律的形成是先从局部平面图到立体图,然后再移动到整体空间图上来,最后又落实到局部图上来,纵横交错,找出因果关系。只要掌握了规律再来记“特殊”,就会一通百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