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教学谈

山西省大同十一中学 张天才

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发展学生智能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是一种观念形态,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映象。从它在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来分,有感性的和理性的两种类型。地名属于感性知识。

地名即地理名称的简称。它是构成地理基础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没有地名知识为前提,地理分布、地理景观等其它地理知识就无从谈起, 地理科学也就不复存在,它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人们极其重视地名教学。

中国的、世界的、自然的、人文的地名可谓繁多:居民点、国家、地区、地形、河湖、交通、矿藏、气候等等,浩瀚的地名王国犹如满天繁星难以数计。地名的功能是卓著的,人们经常说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如果你不去掌握一定数量的地理名称,你胸怀什么,放眼什么?但量,如果罗列一大堆地名,让人家去死记硬背,势必如同嚼蜡,枯燥无味,也是难以达到目的的。

以初中地理第三册第六章第四节矿产资源为例,教材涉及到的地区名达54 个矿产。矿产也有 27 个之多,这还不包括其它知识,而规定的课时不过

两个。在短短的 90 分钟内要记住如此多的地理名称,的确不是一件易事。在地理学科境遇不佳的今天,人们将地理称之为副课,学生认为地理知

识可有可无,更有甚者干脆来个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有些学生虽然知道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标志。但由于地名知识难记,也往往是望而怯步。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者,不明理、有畏难情绪,师者理应讲明事理。

一曰重要性,地理者,空间之问题也,乃百科之根。试问,根不存,叶何茂?所以有志于报效祖国,开创 21 世纪新篇章的人们应下决心学好地理课,率先掌握地名知识。难吗?有志则不难,俗话讲:铁杵磨成绣花针、滴水穿破檐下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曰方法,毛泽东同志曾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学海无涯舟渡君,书山有路趣为径”。人类即将进入的 21 世纪是一个高科技和高情感统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趋于互补和融合的时代。社会需求理智健全、情感丰富的人才,因而我们的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脉搏,将情感教育引入课堂,变苦学为乐学。培养兴趣是变苦学为乐学的前提。

兴趣乃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推动人们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的全过程必须贯彻“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在课堂上要体现平等、民主、和谐、融洽、合作的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

  1. 名人效应法;

  2. 诗词歌赋法;

  3. 风俗民情法;

  4. 时事政治引入法;

  5. 漫游法;

  6. 学科横向联系法。

  1. 名人效应法《荷马史诗》记述的是公元前 1280—1180 年间特洛伊城战役的经过和战士奥德赛历经艰险最终回到家乡伊塔卡的故事。由于它涉及到的地理材料丰富,被西方世界誉为当代世界最早的地理名著。当我们讲到地中海,小亚细亚半岛和西亚时不失时机地引入一两段小插曲,犹如百花丛中有几只蜂蝶忽至,不仅可以给跋涉于书山者带来丝丝甜意,而且为邀游于学海者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更比如林则徐、周恩来被誉为中华魂,当地理课本出现与他们有关的地名时,恰如其分地讲一段有趣的故事,生活的波澜一定会引起听者无穷的回味。

  1. 诗词歌赋法 诗词歌赋是中华文化不朽的瑰宝,吟之抒情,诵之言志。她们多与地理知识有关,既是地理知识的注脚、又是记忆地理名称的便途捷径。毛泽东的《沁园春》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描写的出神入化、淋漓尽致;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何等豪迈洒脱;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将气候的垂直差异表白的哲理清畅,妙不可言。在地理名称的教学中,正确的吟诵几首诗词歌赋,不仅可以画龙点睛,而且有助于群凤起舞,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陶冶情操无疑是效果奇特的催化剂。再如顺口溜:“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海南内台北上天。”区区二十八个字将祖国三十一个省市行政区的名称尽书其中,吟诵两三次便可牢记在心。马季先生的相声《地名》脍炙人口,百听不厌,琅琅上口,妙趣横生, 堪称地名知识的教科书。

  2. 风俗民情法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乃自然之规律。老师正确的讲解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掌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演变规律, 而且对于培养他们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大有裨益。冬至、春分、夏至、秋分是天文意义特殊的四大气节。随着不同节气的到来,老师不失时宜地引导学生复习节气的天文含义,并计算位于不同纬度上各居民点的太阳高度以及昼长夜短。不仅有助于知识的巩固,而且贴近了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从而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地理,主动记忆地理名称的自觉性。

在地球上,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差异,牛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不仅体态、肤色、毛发不相同,而且风俗习惯、文化发展、宗教信仰也不一致。因纽特人是生活在地球最北部的居民,长期生活在天寒地冻的艰苦地域,勤劳、勇敢、质朴是他们的性格,而食鹿肉、穿豹皮、喝烈酒、居冰窑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而生活在大洋洲的毛利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鲜为人知。世界之最,趣谈异俗不仅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可以调节课堂气氛, 在嘻笑中将学生一步步引入地名知识的殿堂。

  1. 时事政治引入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交通工具和信息传递方式的不断更新和改善,使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洲际来往日趋频繁,今朝足迹在神州,明晨安歇枫叶邦,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再也不是神话。我们国家的领导人遍访五大洲,四海之内尽交友。为我们赢得了一心一意建设现代化的国际环境。他们所到之地都是我们进行地名教学

的好素材。不仅可以开拓视野,而且对于增强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主义精神亦有巨大的感召力。

  1. 漫游法 世界名城墨尔本、花园城市新加坡、神奇的利物浦、非洲橱窗阿比让等等,巧夺天工的人工建筑,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犹如磁石吸引着全球亿众,但人们的足迹难以遍至。当今影视荧屏为人类装备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学校,处处都有电视机或录像机为你周游世界提供机会,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教师根据课程的进度为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影视信息,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也为学生了解地名知识打通了另一认知渠道。

  2. 学科横向联系法 学科间横向联系是方便学生学习、巩固记忆的好形式。老师操作的好不仅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能达到融会贯通、学用结合的目的。《夜走灵官峡》是初二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通过对宝成铁路建设工地一个工人孩子的生动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铁路工人忘我劳动建设祖国的博大情怀。地理课讲到西南三省的交通时,将此情此景引入教学,借他乡之水,行我村之舟岂不快哉。

地名具有空间性。上海市特级教师张景新说:“要学好地理,一定要利用地图。地图好比一副骨架,寓知识于骨架之上,那就终生难忘。”地图是地球缩影平面表现形式,它是地理教学须臾不可离开的极其重要的工具。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地图是地理名称的载体,教育者的职责就是要让学生将他们所认识到的每一个地理名称从地图上分离出来,然后又将它们一个个的重新落实在地图上,并形成概念印在脑际中。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在地图上通过辨方向,量距离,认图例,将每一个熟悉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找了出来, 既知道纬度位置,又知道海陆位置,还能说出它们所处的地形区和气候带。这样就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对于“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的哲理就有了进一步的见解。

古人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当前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人们掌握地理名称的多寡将是衡量一个人素质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要设计出最佳的教法和学法,带领广大学生在地理名称的海洋里经风雨,见世面,增长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