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的特点

总的看,先秦时代黄河中下游农业环境有以下特点:

(一)广大地区覆盖着疏松肥沃的原生或次生黄土;

(二)在黄土高原和平原上,到处是长满蒿莱的草原,只有局部地区有森林;

(三)薮泽沮洳很多,涝洼积水严重;

(四)春旱多风,秋雨易涝,但气候比今日温暖,在半干旱草原为主的自然景观下,在沮洳薮泽及其周围地区即可以形成气候比较湿润、植被比较丰富的局部生态环境。

上述特点对先秦农业发生极大影响。它使黄河中下游成为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之一,并较早脱离了山地、向河流两岸平原地区发展。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是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但稻作分布比后世为广。当时在平原地区发展农业,排涝是突出的问题,由此形成以排水洗碱为目的的沟洫系统及与此相关的一套农业技术,成为战国以前黄河流域农业的最大特色。广大的草原隰皋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地盘。而以山林川泽为大本营的狩猎、采集、捕鱼等,在整个先秦农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黄河中下游的北部和西部,大部分处于蒙新高原范围之内。由于海拔较高,距海较远,雨量稀少,形成大陆性气候,土壤发育不良。总的来讲,呈现干旱草原与沙漠相间分布的自然景观,是我国历史上游牧民族活动的广阔舞台。但不同地区间的差别往往是很大的。如东北地区离海较近,雨量较多, 森林密布,有肥沃的黑钙土,宜于农耕。内蒙阴山以南河套地区虽靠近蒙新

① 关于黄土地区古代植被情况的估计,学术界存在着分歧。以上述论主要采 取何炳棣的说法,见所著《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 1979 年。另一些学者对黄河流域古代植被估计较高,如史念海先生认为: “从总的看来,当时黄河流域主要是森林地区。这个地区大致由渭河上游 及更西的地区开始,一直到下游各地。黄河中游西北部则是草原地区。森 林中兼有若干草原植被,而草原地区亦间有森林茂盛的山地。”(《河山集》 二集,第 352 页)。作者认为从黄土的性质及其成因看,这种风化程度微弱, 富含矿物质而缺乏腐殖质,黄色碱性本身,就说明它是在长期干旱的条件 下形成的。这和卜辞及有关文献的记载可以互相印证。在长期干旱的条件 下,大面积的森林的形成是难以想像的。

高原,实为黄土沃野的一部分。新疆部分地区或处草原沙漠区的边缘,或为内陆河流所流经,形成沙漠中的绿洲,存在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