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桑养蚕技术

  1. 蚕槡(宴乐射猎采桑纹铜壶)

⑤ 《荀子·王制》。

① 《吕氏春秋·十二纪》。

① 《吴子·治兵第三》。

  1. 低干桑(辉县琉璃阁出土采桑纹铜壶盖)

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桑树已大量进行人工栽培,并从自然生态的乔木形过渡到人为经济利用的各种栽培形式。从战国时期的一些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桑树的多种剪定形式。“宴图二十战国铜器上的桑树乐射猎采桑纹铜壶”②上绘的是美观而又符合高产养成的乔木桑。“采桑猎钫”①上则有两株不同类型的桑树,一株是乔木桑;另一株是经过剪定修正的高干桑。在“采桑纹壶盖”②上看到的是低干桑的图象。有人认为这种低于养成形式即后世所谓地桑或鲁桑③。

养蚕技术方面。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也积累了不少经验。首先是有了专用的蚕室,《礼记·祭义》:“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近川而为之,筑宫仞有三尺,棘墙而外闭之”。其次,有了成套的蚕具设施“曲、植、蘧筐”④,即蚕箔、蚕架、采桑筐等。第三,有了浴种消毒的措施。蚕种表面附有鳞毛、蛾尿等污秽之物,往往是病菌窝藏之所,在孵育蚕种前“奉种浴于川”⑤,能起到一定的消毒防病作用。此外,还知忌喂湿桑叶,要把湿叶“风戾以食之”⑥。

② 杨宗荣《战国绘画资料》。

① 徐中舒《古代狩猎图象考》。

② 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图》。

③ 夏鼐《我国古代蚕桑、丝绸的历史》,《考古》1972 年第 2 期。

④ 《礼记·月令》。

⑥ 《礼记·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