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商殷时期的文化甲骨文字
商代的文字资料,主要有陶文、玉石文、甲骨文和金文,而以晚商的甲骨文为最多。各种质料上留下来的文字都与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因而商代的文字可以甲骨文为代表。甲骨文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一种文字,是晚商时期占卜记事文字,也是当时实际使用的文字。对于这种占卜记事文字的名称,开始有人叫它作“龟版文”、“龟甲文”、“甲骨刻辞”、“龟甲兽骨文字”,后来又有人叫它作“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虚卜辞”, 还有人叫做“殷虚书契”、“殷虚文字”等,最后约定俗成地把它叫做“甲骨文字”,简称“甲骨文”。
几十年来,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五万片,已经发现将近五千个单
字。据统计③其中能认识的和能隶定为汉字者共 1723 字,未能认识和未能
隶定的单字共 2549 字,另有合文 371 字。
从文字的构造来看,后人所谓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和转注这六种构成文字的原则,在甲骨文中都已具备,但更多的还是象形、会意、形声和假借四种。
象形字。都是把具体事物经过省易画出来的,例如:■(犬)、■(豕) 之类,是象动物的躯体;■(木)、■(禾)之类,是象植物的枝干;⊙(日)、
■(月)之类,是取于天象;■(土)、■(田)之类,是取于地理;■(人)、
- (女)之类,是象人形;■(戈)、■(鼎)、■(塘)之类,是描绘武器、用具和建筑等。
会意字,实际上是种“象意”字,例如■(即)字,左边象食具“■”, 右边象“人”,人靠近■吃饭,所以“即”有“就”的意思。又如■(既), 右边的人把头调过去,表示已经吃罢了饭,所以“既”有“已经”的意思。
形声字是拚凑几个象形字、会意字而构成把一种字作“形符”代表意义, 把另一种字作“声符”代表声音。例如,■(盂)字,下为意,上为音。■
(祀)字,左为意,右为音。
假借字,是借用象形字的声,来表示同音的其他事物动作的符号。但是, 既经借用之后,则原字的形状就失去了意义,而变成一种同音的代替字。例如,羽毛的“羽”借为“翌”(即明天)而字形仍作“羽”;凤凰的“凤” 借为“风”,字形仍作“凤”。
从目前的甲骨文字看来,在早期即武丁前后的字中,象形字还比较多, 到了晚期即帝乙、帝辛时期,象形字就逐渐少而形声字增多,许多字的字形已基本定形。因此可以说,甲骨文字已经是一种有严密规律的文字系统。
在甲骨文中除了极少数的大字是先用毛笔写好再用刀刻外,一般的都是用专门的青铜刀直接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由于这些材料都是比较坚硬的, 刻起来往往是直线条,所以绝大多数字形就成为方块形或长方形。这种独特民族文化艺术,一直保存到今天。甲骨文中有“册”字,象竹简汇集之形。商代既然有笔又有简册,可知当时已有写在简册上的文书。现在荟聚上古文浩的《尚书》中,说是商朝遗文的有五篇,其中比较可信为真正出自商人之
③ 顾颉刚、刘启钎:《盘庚三篇校释译论》,《历史学》1979 年第 1 期。
手的是《盘庚》三篇。周人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尚书·多土》), 应该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