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研究工作的发展

自甲骨文发现以来,其研究工作也逐渐有了长足的进展。首先是从 1899

—1909 年这第一个十年,王懿荣于 1899 年最先认识了甲骨文字并开始搜购。

王去世后所藏甲骨一部分转至刘鹗手中,刘继续搜集,并于 1903 年选拓了其所藏的一千零五十八片编成《铁云藏龟》出版,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它为甲骨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次年,孙诒让依据《铁云藏龟》的材料写成《契文举例》,为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著作,书中虽然也有谬误, 但他的确起到了开山的作用。这十年可以说是研究的开始阶段。

从 1910—1919 年是第二个十年,这期间内有罗振玉和王国维两人奠定

了甲骨文研究的基础。罗振玉于 1906 年开始搜集甲骨并亲往安阳调查,又将其搜集之甲骨相继印出,象他的《殷虚书契前编》(1913 年)、《殷虚书契菁华》(1914 年)、《殷虚书契后编》(1916 年)等书,对于研究甲骨文是非常必要的典籍。他在致力于资料的搜集和流传的同时也致力于文字的考释,先后著有《殷商贞卜文字考》(1910 年)、《殷虚书契考释》(1914 年)、《殷虚书契待问编》等书。与罗振玉同时的还有王国维,他首先把甲骨文的研究与历史学研究结合起来,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1917 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1917 年)等文,证实了古代文献

的可靠,并订正了古代文献中某些地方的错误。王国维还发现甲骨可以缀合, 其原则为“文字体势,大小全同,又二片断痕,合之若符节,盖一片折而为二也。”从此甲骨文的史料价值为举世所重视。所以罗、王在甲骨文研究领域开拓时期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确实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自 1920—1949 年这三十来年可以说是第三阶段。随着甲骨文资料的陆续发表,其著录书已达四十余种之多,甲骨文的研究遂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各项研究的成果也相继刊行。首先是编纂了甲骨文的字典,如《簠室殷契类纂》(王襄,1920 年)、《殷虚文字类编》(商承祚,1923 年)、《甲骨文编》(孙海波,1934 年)等书。考释的著作有《甲骨学文字编》(朱芳圃,1933 年)、《甲骨学商史编》(朱芳圃,1935 年)、《殷虚书契前编集释》(叶玉森,1933 年)、《殷虚书契解诂》(吴其昌,1934 年)等书。研究文法与文例的著作有《甲骨文中之先置宾辞》(杨树达,1945 年)、

《甲骨文例》(胡光炜,1928 年),《骨文例》(董作宾,1936 年)、《卜

辞同文例》(胡厚宣,1947 年)等。研究宗教与祭典的著作有《商代的神话与巫术》(陈梦家,1936 年)、《甲骨文所见殷代之天神》(胡厚宣,1941 年)等。研究龟卜来源的著作有《河南安阳遗龟》(卞美年,1937 年)、

《‘武丁大龟之腹甲’提要》(伍献文,1943 年)、《殷代卜龟之来源》

(胡厚宣,1944 年)。研究甲骨的涂饰的有《中国卜胃涂色之显微分析》

(皮其来,1937 年)、《卜骨中之颜料》(白瑞华,1937 年)等等。其重点研究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断代学——主要研究者有董作宾、郭沫若等。

年历学——主要研究者有董作宾、刘朝阳、鲁实先等。

文字学——主要研究者有郭沫若、唐兰、于省吾、杨树达、商承祚、叶玉森、孙海波、陈梦家等。

历史学——主要研究者有郭沫若、徐中舒、丁山、吴其昌、朱芳圃、束世澂、陈梦家、胡厚宣等。

缀合学——主要研究者有董作宾、郭沫若、吴其昌、曾毅公等。

总计解放前甲骨文发现五十年来的甲骨文研究,共有论著八十六种,其中专书一百四十八种,论文七百二十八篇。研究者达二百八十九人,其中本国人二百三十人,外国人五十九人,可称极一时之盛。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甲骨文的研究更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首先进行的工作就是将资料集中并整理,流散在私人手中的甲骨,先后集中到各级研究单位。如早先罗振玉、刘体智等所藏的甲骨分别归于吉林大学、吉林博物馆、辽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图书馆及南京博物院。

对有关资料加以整理,包括拼合断片等工作,主要著作有《甲骨缀合编》

(曾毅公,1950 年),缀合甲骨三百九十六版,《殷虚文字缀合》(郭若愚、曾毅公、李学勤,1955 年),缀合四百八十二版。《殷虚文字丙编》

(张秉权,1957—1972 年),缀合六百三十二版。《殷虚文字甲编考释》

(屈万里,1961 年),缀合二百二十三版。《甲骨缀合新编》(严一萍,1975年)及《甲骨缀合新编补》(严一萍,1976 年),共缀合七百零八版。《甲骨文合集》在这方面也作了相当多的细致的工作,总计拼合不下两千余版。整理资料的同时还编写出版大型的资料汇编,如《甲骨文合集》(郭沫

若、胡厚宣,19791983 年)、《殷虚卜辞综类》(岛邦男,1967 年)、《甲

骨文字集释》(李孝定,1965 年)等。

还有一些总结性的著述出版,如《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胡厚宣, 1951 年)、《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胡厚宣,1952 年)、《甲骨学五十年》(董作宾,1955 年)、《甲骨学六十年》(董作宾,1965 年)、《殷虚卜辞综述》(陈梦家,1956 年)、《甲骨学》(严一萍,1978 年)、《八十五年来甲骨文材料之再统计》(胡厚宣,1984 年)。此外对一些过去重点问题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象断代、历法、文字、历史、地理、宗教、祭祀、文化、交通、文法等都发表有多篇论著。

解放后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从事研究工作,对商代的生产发展、生产技术,包括农业、垦田、肥料、谷类、水利、工业、蚕桑、纺织和冶炼,对生产者的身份,对商代的奴隶制度、土地制度、社会性质、社会形态、国家起源、图腾遗迹、刑罚人祭、阶级斗争等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甲骨文的研究从开始到现在,经众多学者们的努力,虽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且举文字的考释为例,现已确认的一千多字,只占全部单字的约四分之一,尚有许多待考释隶定。当前集中的主要研究课题是:

第一,国外资料的公布与整理。除大部分已发表的著录外,尚在整理中的包括西德民俗博物馆、英国剑桥大学、大英博物院、日本天理参考馆、苏联冬宫博物馆所藏的甲骨,这些国外资料,作为《合集》的丛刊正在编辑中, 不久将陆续问世。

第二,新的断代问题的讨论。自董作宾于 1933 年提出甲骨断代的十项标准——即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以划定时期后,许多学者先后提出过一些关于分期断代的标准及方法,至今还难以达到统一的意见,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断代的新途径,如依坑层、卜法、钻凿等。另外,对自组、子组、午组卜辞的归属问题,对历组卜辞的时代问题,盘庚、小辛、小乙即武丁前的甲骨、帝辛时期的甲骨等问题的讨论仍在继续。

第三,各方面研究的深入,对商代的社会性质、奴隶的身份、军队、官制、对商代的地理、气候、天文、历法及农业等备学科的发展程度、状况, 甲骨的钻凿、刻写等许多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第四,应用现代技术手段,与现代考古学的成果相结合来研究商代的历史,探索利用先进技术如电子计算机来缀合甲骨的可行性。

今日的甲骨文研究是非常活跃的,已成为世界性的最繁荣的学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钻研甲骨文以揭示三千年前商代的整个社会面貌,这是今后甲骨文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