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隰薮泽

黄土高原除高山峻岭外,主要地形是“原”、“隰”两种。平坦的高地叫“原”,低阶地叫“隰”。当时原的面积比现在大,而数量比现在少,不象现在这样千沟万壑,给当时的交通和农垦提供了方便。黄河下游是广漠的平衍之地,除两侧的嵩山和泰山山区外,山岭不多,在低隰的平原中每有突起的孤丘,往往成为人们聚居之处。

江河水面宽阔,沮洳薮泽遍野,是黄河中下游先秦时代自然景观的一大特点。《管子·揆度》载,“共工之王,水处者什之七,陆处者什之三。”

《淮南子·地形训》说大禹治水前“凡鸿水渊蔽,自三仞以上,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有九”。①数字不必拘泥,但当时到处是涝洼积水的情况是可以想见的。直到两周,华北地区还保存着不少大薮泽。据《禹贡》、《周礼·职方氏》、《吕氏春秋·有始》、《淮南子·地形训》和《尔雅·释地》所载, 除重复和混入的外,共有大薮泽 16 个,大部分在华北地区。其中在今河北省的有大陆《钜鹿),在山西省的有昭余祁、焦获,在山东省的有雷夏、大野、■■、菏泽,在河南省的有孟诸、圃田、荥播,在陕西省的有弦蒲、扬纡,在宁夏、甘肃省间的有猪野等。山东省海边一带的涝洼地则称“海隅”。

②这只是荦荦大者,较小的薮泽和与泽相连的沮洳地更是不胜枚举。

① 引文据王念孙《读书杂志》校订。

② 杨毓鑫:《禹贡等五书所记薮泽表》、顾颉刚:《写在薮泽表的后面》,均载《禹贡半月刊》第一卷第二期。

这种自然景观在《诗经》等文献中多有所反映。如《大雅·韩奕》把“川泽汗汗,鲂■甫甫”的“韩”地(在今河北固安县境)歌为“乐土”;《曹风·侯人》描写了捕鱼的水鸟鹈鹕停驻在鱼梁上;《曹风·下泉》则反映了地下水冒出地面的情形。郑诗、卫诗、陈诗也多谈到池沼中的水草和乘舟济涉等情事。黄河中游情况也是这样。例如汾河旁边当时就是大片的沮洳地③。

《禹贡》和《诗经》中谈到黄土高原的两条“漆沮”:一为岐周之漆沮,这漆水纳雍水(今涬水),后入渭。雍水因“川雍为泽”而得名,亦称沮水。

《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周颂·潜》:“猗彼漆沮, 潜有多鱼”,都是描写它。另一条是泾东之漆沮,它与石川河有关,是与焦获泽连在一起的。在郑国渠未修前,这里是沼泽纵横、草木丛生、麋鹿成群的猎场,所谓“漆沮之从,天子之所”①,就是指这条漆沮。②《秦风·兼葭》、《小雅·鸿雁》、《小弁》也歌咏了芦苇丛生的茫茫泽国。

在荒远的太古时代,经常发生河道的自然堵塞,大雨时至,江河漫溢, 遍地流潦是很自然的事。黄河流经结构疏松、植被较少、易于侵蚀的黄土区, 挟带着大量的泥沙,更易泛滥。这样,在相对低洼的地方必然形成无数的沼泽沮洳。所谓“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③,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尤其是黄河下游,原是一片浅海,黄土沉积虽快,一时也填不满;这里的沼泽相当一部分可视为旧日海底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