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时概念

物候历、物候诗和二十四节气的出现,说明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对农时的重视。农时概念肯定在原始社会农业出现后即已萌芽,但文字记载则最早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如关于耕垦的,“王大令众人曰:■田(集体耕作)。其受年?十一月”,①关于种植的,“贞:椎小臣令众(奴隶),黍(种黍), 一月”②;关于畜牧的,“获刍(割草),七月”③等。西周时期,农时在

《夏小正》、《诗经·豳风·七月》中更有了详细记载。至春秋战国时期, 不仅深刻认识到“不违农时,谷不胜食也”④,而且统治者已采取一些措施以保证农民及时耕种,如农忙时不兴土功,不作师徒(军旅)。庶民“不冠弁(成年礼)、娶妻、嫁女、享祀⋯⋯”等。⑤

① 罗振玉《殷墟书契》续编第二卷,二,二八,五。

② 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四,三○·2、4、53、4。

③ 商承祚《殷契佚存》五七○。

④ 《孟子·梁惠王上》。

⑤ 《吕氏春秋·上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