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课堂焦虑的控制艺术

在教育心理学中,“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是一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时的一种情绪反应。不同的心理学家对焦虑的分类是不同的。弗洛伊德从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出发,把焦虑分为现象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三类。也有的心理学家把焦虑分成正常的焦虑和神经过敏性焦虑两类。所谓正常焦虑是人人都是有的情绪倾向,是由对在客观上有危险并威胁到自尊心的预感引起的。如果正常焦虑过度,并持有发展趋热,就会导致神经过敏性焦虑,这类焦虑是自尊心已经受到损害的人,在适应新的情境中,对预计到的危险做出的一种过度的类似担忧的反应。由于本文讨论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焦虑的变化情况,所以,我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焦虑情况分为两类:一是个体焦虑;二是团体焦虑。个体焦虑是指作为学生的个体,在课堂教学的特殊情况下产生的焦虑,它具有个人焦虑水平高低的特点,是个人情绪变化的反应。团体焦虑是在个体焦虑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某个班集体在课堂教学的特殊情境下形成的全体成员的焦虑,是某个班集体焦虑水平高低的反应。团体焦虑是个体焦虑的总和,可又不是简单的个体焦虑相加。不论在作用、功能和性质上,它都有别于个体焦虑。一个班级团体一经形成就具有自己的特点,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常说这个班级和那个班级的课堂气氛不一样,这主要是由团体间焦虑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团体焦虑的影响能力很大,它能在课堂教学中同化个体的焦虑。使个体焦虑向着顺应团体焦虑的方向发生变化, 或者升高,或者降低。一个焦虑水平较低的学生,到了一个焦虑水平较高的班级,由于同化作用,他个人的焦虑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反之亦然。在课堂教学中,团体焦虑的表现形式是课堂气氛,这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能感觉到的。同一个教师给不同的班级上课,就会觉察出这个班的课堂气氛比较严肃紧张,而那个班级的课堂气氛却是轻松活泼。这是不同班级不同程度的团体焦虑的反应。实际上,不仅一个班级能形成团体焦虑,就是任何一个团体也都有自己的团体焦虑。一个班级,一个年级,甚至一个学校都有自己不同于其它同类团体的焦虑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不论是团体焦虑还是个体焦虑,都以三个不同层次的水平表现出来。第一层次的水平是低度焦虑,第二层次的水平是中度焦虑(适度焦虑),第三层次的水平是高度焦虑。不同层次水平的焦虑对课堂教学效

果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焦虑水平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不同的。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如果把经看成一个系统,它主要

是由教师和学生两个子系统组成。在这个系统中,教师控制学生。因为教师是知识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但是,教师不能在这个大的系统中直接控制学生,他必须通过两条通道来实现其控制,第一条通道是教师→教材→智力因素→学生。教材也就是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讲授教学内容,输出信息。学生其智力因素的积极工作来接受信息。也就是教师通过控制教学内容来控制学生的智力因素,进而达到控制学生的目的,学生智力因素的积极工作表现为认知活动的进行,把新的知识同化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教师如果只有这一条通道来控制学生,那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刺激一反应过程。因为学生智力因素的活动水平,是靠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活动来配合的。所以,教师要通过第二条通道来控制学生。那就是教师→焦眠→非智力因素

→学生。教师通过对班级团体焦虑的控制,来控制学生的个体焦虑。通过调解和控制不同水平的焦虑,来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解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水平和意志水平。只有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达到最佳状态,学生的智力因素才能达到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