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满足模式

这是一种根据学生对教师的希望能否得到满足和满足的程度深浅来确定印象好坏的过程。例如,一位教师智慧、干练、理智,另一位教师智慧、热心、幽默。如果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干练或理智的,就会对前者形成更好的印象;如果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热心或幽默的,就会对后者形成更好的印象,如果学生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智慧的,这就要根据学生对两位教师各自智慧的赞同值高低来确定对谁印象更好些。学生千差万别,其希望各有所异,而且,一个学生可能同时有好多个希望,甚至是理想的完美主义的, 教师岂能都“投其所好”?就这个意义而言,教师要想得到所有学生的好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换一个角度思考,假如教师能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辩证地要求他人,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就有“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转机了。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师的希望再多,一般不会超出常规,通常皆为教师的应备素质,这又有利于鞭策教师不断地扬长补短,不断地改造、丰富、完善自己。

以上三种模式可能兼存于一个班级之中,从而使得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位教师的判断评价迥然相异。但就其主流看,三种模式又分别集合于各级学校。一般说,小学生多用“累加模式”,中学生多用“平均模式”,大学生多用“希望满足模式”。随着思维和主观选择意识的发展,相当多的学生会依次经历这三个模式,从而使得不少学生对以前老师的印象发生质的嬗变:或肯定后否定,或否定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