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课堂触摸技巧及其应用

人们在平常交际中,遇到久别重逢的同事好友,除了问好之外,还要情不自禁地握手、拥抱,用有规则的触摸行为传递友谊的信息。在有些情况下, 好像没有触摸就不足以传达我们的情感似的。对于儿童和少年来说,他们都有触摸的需要,孩子们在日常见面时总喜欢用触摸来进行言语和视觉的交流,回到家里又常常从父母那里得到触摸的抚爱。这种触摸带给孩子的是理解、信任和支持的情感。有些研究者认为,触摸的缺乏会引起孩子对教师和环境的否定反应。

成功地运用触摸是一种教育的艺术。上海特级教师徐振维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范例,1984 年暑期,渭南地区教研所请徐振维老师做教改示课教学,课题是说话训练,要学生根据“我希望⋯⋯”说一段完整的话。上课的同学是临潼县城关初中临时凑起来的 40 多名学生,教室周围坐着 100 名外地听课的老师。面对这种环境,同学都有几分紧张,尽管徐老师几经启发,但谁都不敢先开口。课堂是一阵接一阵沉默。这时,徐老师依然镇定自若,她有目的地先后走向五六位同学身边,热情地拍拍他们的肩膀,轻轻抚摸他们的头发,稍声与每一位同学商量准备第几位发言。随后又回到第一排一位男

同学身边,拍拍这位同学的肩膀说:“我看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我相信你一定能把这段话说好,那你就先说吧。”这位平素腼腆的孩子,从徐老师的触摸的鼓励下得到了支持和信赖,他出乎意料的说了一段完整的话,说得流畅而有层次。接着,其他同学都打开话匣子。百余名听课者评论说,这堂课上得成功,这里固然有徐老师精心设计、相机诱导的教学功力,但同时也发挥了触摸技巧的特殊效用。尽管这种非言语交流是一种辅助手段,但它却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水平的催化剂;缺少它,课堂活动似乎就减少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触摸能否取得积极效果,取决于触摸时机的掌握和教师的态度。一般来说,当学生面临困难的学习任务产生焦虑情绪时,当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产生委屈时,当取得成异的学习成绩感到高兴时,似乎都会产生触摸的需要(他就是接受他人理解、赞同和支持的需要)。该提醒的是,教师的触摸应该是一种感情的自然流露,而不应该有丝毫做作的痕迹。这样的触摸交流,学生才乐于接受,并产生好的效果。触摸交流也是一种教育技巧,只是道德修养与教育造诣很高的教师,才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