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日本的货币、金融资产
- 货币
货币(亦称“通货”)是人们进行交换的媒介。人们需要货币的原因“不在于货币本身,而在于它所能购买的东西”。①前面讨论过的多种多样金融资产其实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货币,一种是证券。人们常常把货币仅仅理解为钞票和钢蹦儿,其实这只是货币的一部分,存在银行里的活期性存款等也是经济学家所称的“货币”的一种。
在日本,钞票就是日本银行发行的银行券。战后日本的银行券的数量几乎是与经济活动的规模扩大成正比地稳定增长,进入 90 年代,银行券的数额稳定在相当于国内生产总额(GDP)的 8%。
银行券、硬币合称“现金通货”。活期性存款又称“存款通货”,使用活期性存款可随时提取现钞或开出支票来偿付所购买的东西(即直接作为支付手段),也就是说,活期性存款可以十分方便地“货币化”,因此,这种存款也具有类似货币的功能而被归入“货币”的范畴。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 从数量上看存款通货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纸币,这是因为支票较之纸币具有可邮寄、便于偿付大笔债务、付款后还可作为收据、失窃或遗失后尚可挂失等优点,因此,支票的使用日益流行。这样,经济学家所称的货币的供给远大于流通中的纸币和硬币的数量。
硬币、纸币和活期性存款的总和称为 M1,即狭义的货币。至于定期性存款虽然不能像活期存款那样随时用以开出支票或提取现金,但存款者只要放弃期限利益(即将定期性存款保有到期满时所能得到的利益),便可随时解除定期性存款契约,通知银行提取现款。因此,在 1967 年日本也形成了将定期性存款视为“准通货”的概念。现金通货、存款通货与准通货的总和就是货币供给,又称“广义的货币”M2。
货币(包括现金通货与存款通货)的功能主要有:
- 作为支付、结算手段(交换媒介)的功能。
人们为了购买生活上所需的商品或服务,把货币让渡给对方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反之,作为商品与服务的提供方,则以其提供的东西来换取货币。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采用信用卡,通过银行户头转帐来支付货款或支付公用事业费,这导致了存款通货作为支付、结算手段的功能在日益加强。
- 作为价值的储藏手段的功能。
货币既是支付、结算手段,又可储藏起来用于将来的支付、结算,即具有作为价值的储藏手段的功能。显然,保有存款也是储藏价值的一种方法。
- 作为价值尺度(计算单位)的功能。
以货币的单位(在日元即为“円”)进行计算,即可表现出商品与服务的价值。存款按其所表示的金额也与现金一样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人们保有货币的动机主要有交易动机与资产动机。一般来说,人们收入
货币的时间与使用它、支出它的时间是不一致的,为了平时的花销,也为了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花钱,人们通常就将收入的一部分在收入与支出的时间间隔内以货币的形式保有。这就是出于交易的动机保有货币。
此外,在资本交易的场合(比如卖掉旧房子,再买新房子),由于卖出
① [美]萨缪尔森:《经济学》(中译本)上册,商务印书馆 1982 年,第 388 页。
资产的时机与买入资产的时机往往不一致,在这段时间间隔里,人们也常常保有货币。这也是出于交易动机的保有。然而,在这种场合,如果存款利息很高,人们就会倾向于把这笔钱赶紧存起来以赚取利息,哪怕过不了多久又要取出来。由此可见,短期利息越高,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保有就会减少。基于交易动机的货币保有是与货币作为交换、支付手段的功能相联系
的;另一方面,基于资产动机的货币保有则是与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功能相联系的。对于投资者来说,当他在运营其资产时,也像上面所说的那样, 利息越高就越倾向于选择证券投资等,同时倾向减少对货币的保有。然而, 保有货币虽然不能生息,却是不会发生资产价值变动的、预期收益风险为零的安全资产(假定物价不发生变动),与之相反,债券、股票等却是预期收益率高、但风险也大的危险资产。因此,一般的家庭或企业往往倾向于既保有一部分危险资产,又保有一部分安全资产,以形成兼顾收益性与危险性的最佳的金融资产组合,而其中的货币保有就是基于资产动机的货币保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