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说
从进入浮动汇率制以来,日元对美元的比价尽管在短期间呈现上下波动,但从长期看却保持着日元升值、美元贬值的总的趋势。这意味着存在一种长期起作用的因素,导致形成日元升值“长期化”的倾向。
这个决定汇率的长期性变化的因素就是“购买力平价”。所谓“购买力平价”就是各国通货的对内的购买力的比率。例如,一组货物在美国国内值1 美元,在日本国内值 100 日元,这两种货币的汇率就是 1∶100。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弗·卡塞尔最早提出的“购买力平价说”认为①一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从根本上说是依据两国通货的相对购买力来决定的。而通过比较 7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的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变动与购买力的变化,可以看出日元对美元汇率长期地趋向接近购买力平价,证明购买力平价是影响汇率长期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②
一国货币的购买力由于物价上涨而下降(钱变得“不值钱”)。因此, 如果 A 国的物价上涨率(通货膨胀率)高于 B 国,A 国货币相对于 B 国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下降,也就是其“购买力平价”(A 货币购买力与 B 货币购买力之比)下降。比如,日本的贸易商品的价格上涨率比美国高,日元相对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就下降,反之,日本的贸易商品的价格上涨率比美国低,日元相对于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就上升。因此,实际汇率变化与购买力平价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在实际汇率变化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上反映出来。
表 7-5 列出了各国物价上涨率与汇率之间的长期关系。可以看出,从1976
年到 1993 年的 17 年间,美国的物价上涨到 2.37 倍,日本的物价上涨到 1.54 倍,这意味着该期间日本的物价上涨率仅为美国的 65%。与此同时,相对于美元的日元汇价在这 17 年间上升到 2.67 倍。这就是说,日元升值、美元贬值倾向长期间持续下来的基本原因是,日本的物价上涨率长期间明显地低于美国,因而相对于美元的日元购买力平价长期间持续上升的结果。从表中看出,法国、意大利、英国的物价上涨率长期高于美国,因此,这些国家的货币相对于美元的汇价都下降(贬值)了(作个简单的解释就是,如果一国的通货膨胀率高,其通货的购买力下降,人们就倾向于在外汇市场上出售该国的货币,从而导致其汇率下降)。
总之,各国通货对美元的汇率的变化从长期看取决于各国与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别,即取决于购买力平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