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 7-1 日本的进出口商品的构成

(出口)(构成比,%)全体

对美国

1986

1995

1986

1995

食物

0.7

0.5

0.6

0.3

棉纱、纺织品

3.3

2.0

1.4

0.6

化工产品

4.5

6.8

2.2

4.0

非金属矿产品

1.1

1.2

1.0

0.9

金属及其制品

8.7

6.5

4.9

3.4

机械机器

74.l

74.7

83.4

82.9

计算机

3.5

3.9

4.6

6.6

半导体等电子器件

3.0

5.9

2.0

8.4

汽车

2O.4

12.0

32.2

18.3

出口总额(百万美元)

209151

442937

8O455

120858

(进口)

全 体

对美国

1986

1995

1986

1995

食物

15.2

15.2

18.3

纺织原料

1.5

9.8

0.9

金属原料

4.6

2.3

其他原料

7.8

12.2

矿物燃料

29.2

15.9

5.5

化工产品

7.7

7.3

12.3

机械机器

11.6

25.2

26.9

其他产品(钢铁、纺织产

22.4

26.5

21.5

品等)

进口总额(百万美元)

126408

336094

29054

资料来源:[日]大藏省:《外国贸易概况》

  1. 日本对外贸易地区结构的变化趋势
  1. 战后日本最大的贸易对象国是美国。从战后到 80 年代前半期,日

本对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在进入 80 年代以后的几年间,由于美国景气的扩大和进口的增加,日本的汽车、办公设备等产品的对美出口大幅度增加,对美出口占日本全部出口的比重在 1985 年超过 37%, 其结果,导致对美贸易的黑字增至 394 亿美元,为 1980 年的 6 倍。但是,进

入 80 年代后半期以后,对美出口占日本全部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反过来从

美国的进口占日本全部进口的比重则有所上升。但是,自 1997 年 7 月发生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随着一些亚洲国家经济增长的减慢,对美出口在日本出口中的比重将有所回升。

  1. 从日本的整个出口来说,对几乎所有国家的出口都有增长,然而,

从进口来说,日本的能源、原材料的进口来源主要集中在中近东、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能源、原材料生产国,在 1980 年前后来自上述能源、原材料产地的

进口额超过进口总额的一半。然而,这个比重在 80—90 年代有所下降,其原因是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对初级产品的消费增长趋缓。

(3)80 年代后半期以后,日本外贸的地区结构的一大变化是,日本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同东亚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日本全部外贸的比重不断上升。在从东亚各国的进口方面,随着亚洲各国工业化的进展、日资企业在亚洲各国的生产扩大、加上日元升值,导致了日本工业品价格竞争力相对减弱, 来自亚洲各国的工业产品进口迅速增加。①亚洲各国利用对日本出口的收入, 扩大了从日本的生产资料、特别是技术设备的进口,从而导致了日本的资本品、中间品的对亚出口的增加。比如,随着海外的汽车、家电的日资厂家的增加,日本的汽车引擎、显像管、半导体等中间品以及相应的机械设备的出口随之增加。这意味着日本的直接投资推动着亚洲各国成为工业品的生产基地,而亚洲各国对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机械设备等生产资料的需求的扩大, 则推动着日本成为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生产资料的供应基地。至 1996 年度,

日本对东亚的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达 43. 2%(对美出口比重为 27.5

%),从东亚的进口占全部进口的比重达 36.5%。

但是,1997 年夏季亚洲部分国家发生金融危机以后,占日本全部出口约44%的对亚出口受到了严重打击,同时,部分亚洲国家的货币贬值增强了这些国家的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导致了日本从这些国家的进口增加。

在进出口比较上,日本对亚洲各国的出口多于进口,其原因是这些国家由于经济增长与工业化的进展,对资本品、中间品乃至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增长很快。其结果,日本外贸黑字的地区分布也从过去比较集中于美国转向分散到较多的地区,特别是对新兴工业经济体(NIEs)、东盟的贸易黑字于 1992 年超过了对美贸易黑字。但是,日本对中近东、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能源、原材料生产国的贸易却一直呈赤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