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在 60 年代,由于日本政府对跨国资本交易进行严格的限制,致使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量极少,而且投资领域极为狭窄,几乎全部投资活动以资源开发为目的。与此同时,外国企业对日本的直接投资也极少。

进入 70 年代,由于对资本交易的限制有所缓和,伴随从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过渡而出现的日元升值,导致日本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有了明显的增加,然而投资领域仍然以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发为中心。

从 70 年代后半期到 80 年代前半期,在整个世界经济处于停滞状态的背景下,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十分缓慢。然而,由于日本与美欧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尖锐,特别是日本的电机、汽车等出口产品对美欧国家的出口受阻,促使日本的电机、汽车大企业选择“以直接投资替代贸易”的战略

① 直接投资的“资”容易被单纯地理解为“资金”,这种理解太狭窄了。应该说,直接投资的“资”是作为投资家的企业在投资对象国投入的资金、技术、管理、销售方法等等为生产活动所需的各种经营“资” 源的“集成”。而且,与资金相比,技术及管理是更为重要的要素。换句话说,直接投资意味着是一种“广义的技术转移”。

以回避摩擦,从而导致日本对美欧国家的直接投资有了较快的增加。①

在 80 年后半期,由于美欧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贸易的限制措施(要求日本“自主”限制出口,并采取反倾销措施等)和“广场协议”后的日元迅速升值,②使日本的制造业对美欧国家的直接投资继续增加(其中对西欧国家的直接投资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心欧洲统一的进展会对日欧贸易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在泡沫经济膨胀的背景下,在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等领域对美欧的投资(不一定是以参加经营为目的的直接投资)也迅速增加。与此同时,面向亚洲各国的直接投资也有了较大进展,其原因并非是亚洲国家限制贸易所致,而是因为随着日元的升值,日本国内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迅速上升(不仅人力成本高,而且电力、运输、通信等基础设施费用也高), 以这样的高成本进行生产,当然难于跟国外企业竞争,于是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不得不向劳动力比较便宜的亚洲各国转移生产。

进入 90 年代,由于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企业的对外投资一时趋于减少,特别是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面向其他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减少得比较明显,与此对照,为了应付日元升值引起的国内生产成本的提高,为了实现更有效率的生产,日本加强了与亚洲各国的产业分工(主要是工程间分工),特别是大企业采取了“在最佳的场所生产,在最佳的场所销售”的经营战略,因而以制造业为主,面向亚洲各国的直接投资继续增加,总的来说,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在 1993

年又转为增势,1994、1995 年持续大幅度增加,特别是 1995 年 4 月日元对

美元比价一时间突破 1 美元兑换 80 日元以后,日本企业进一步加强了向海外转移生产与销售据点的势头,1996 年度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 203 亿美元,创历史上最高记录,同时国外日资企业的再投资也有所增加( 1996 年度达

153 亿美元)。

1997 年以前,日本扩大对亚洲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有:利用亚洲各国经济迅速增长、国民购买力迅速扩大的形势,积极开拓投资对象国的当地市场; 利用亚洲各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来生产价格较低廉的产品,然后向第三国出口或向日本国内市场返销;加强日本与亚洲各国产业之间的水平分工等。

1997、1998 年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由于日元贬值、日本经济复苏停滞不前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暂时停顿的局面,但是,从中长期看,日本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仍将会继续增长下去,日本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国际产业分工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的变化趋势将不会改变。

① 例如,日本的汽车大企业为了对付汽车出口受限制而采取的经营战略是:(1)为逃避对成品车的出口数量限制,在美欧国家设立当地的生产工厂,通过对生产工程实行“国际分割”,将劳动密集型的最终组装工程转移到当地进行;(2)在日本国内的工厂缩小成品车的生产的同时,扩大资本密集型的发动机等零部件的生产;(3)向设在美欧国家的子公司出口资本密集型的发动机等零部件,以代替受限制的成品车的出口,再利用日本出口的高附加价值的零部件和在当地采购的一般零部件,加上利用当地的劳动力,来扩大当地的成品车生产。通过实行上述的经营战略,日本虽然减少了成品车的出口,却增加了高附加价值的零部件的出口。

② 广场协议(Plaza Accord)是指 1985 年 9 月 22 日在美国纽约“广场旅馆”(Plaza Hotel)召开的 5 国

财政部长会议(G5)通过的有关纠正美元高汇率的协议。根据该协议,各国政府协调介入外汇市场,大量 出售美元,使日元对美元的比价在短短的 3 个月中就从 240 日元兑换 1 美元上升到 200 日元兑换 1 美元, 从而奠定了其后的日元升值、美元贬值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