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课后小结研究和举例

(一)为什么要写课后小结

以往我们比较重视备课与上课两个环节,容易在认识上形成由备课向上课的单向传递结构(如图)。

十五、课后小结研究和举例 - 图1

在这个结构中,缺少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环节,对于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缺乏来自自身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如果增加课后小结这样一个“导评”环节,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圈式的教学结构(如图)。

十五、课后小结研究和举例 - 图2

因此,写好课后小结对于任课教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减少失误,不断提高备课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写1.本节课主要优点及体会;

  1. 本节课主要缺点及分析;

  2. 本节课精彩片断择录;

  3. 能反映学生心理认识规律的典型事例;

  4. 对某一教学观点的阐述;

  5. 质疑及思考;

  6. 对这一教学的总体认识;

  7. 其它。

总之,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事件、人物、观点随想,都可以写下来,它的性质有些像“教学随笔”,日积月累,必有好处。

(三)写好课后小结应注意的几点

  1. 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不要“为写而写”。

  2. 内容具体——要言之有物,切忌空泛。

  3. 短小精练——篇幅要短小、集中、精练,不要面面俱到、贪大求全。

  4. 灵活反馈——写小结完全是为用,不能把小结写“死”,要把它写“活”,

    让它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以上摘自《宣武区课后小结集锦》)

(四)课后小结举例

(一)

1980 年,学生刚刚开始学习 10 以内加减法,我就教给学生做加法用减

法、做减法用加法检查的方法,原本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结果适得其反。

课后小结——从“失误”中得到的启示

前几天,我教给学生用互逆法去检查口算题,发现不少学生计算时把加做成减,减做成加。我突然醒悟了,学生刚刚学习加减法的意义,极容易出现看错符号的现象,用互逆法检查作业还没到时候呢。

有什么适合一年级学生的检查方法呢?我反复思考,想出教给学生用木尺检查作业的方法。

我让学生用木尺盖上口算题的得数,第一题想出得数后,把尺子向下移动,露出得数,如想的和原来写的一样,就想第二题的得数,再把尺子向下移动,露出第二题得数,看想的和写的是否一样,如不一样,再口算一遍, 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照这样继续查下去。

这节课我让学生做了 20 道题,然后让他们用上面说的方法去检查,结果正确率达到 100%。

这次“失误”使我受到启发,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数学教学规律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否则将事与愿违。

(二)

二年级学生学习份总关系的三种应用题后,我把这类应用题进行归纳和整理。讨论怎样区分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学生思维活跃,回答内容步步深入。我把学生的发言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课后小结——精彩的发言

闫××马上说:“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令××接着说:“可以看问题。问题是求总数,用乘法计算;求每份数, 用除法计算;求份数,用除法计算。”

张×反问道:“加法也是求总数啊!”

王×用十分肯定的语调说:“只看问题还不行,条件和问题都要看,才能分清用什么方法解答。”

最后,另一位姓王的学生说:“我想数量关系式,已知每份数和份数, 求总数,用乘法;已知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用除法;已知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也用除法。

(三)

学生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为了强调相同加数做被乘数,我编了一首歌谣: “同数连加变乘法,乘号站在正中央,相同加数走在前,它的个数落在后。”

课后小结——歌谣作用大

这首歌谣用拟人的手法,十分形象,学生很容易接受。讨论“歌谣中哪一句最重要?”学生一时答不出来,我追问:“想一想,写乘法算式时,先写什么,这个算式就能写对了?”学生自然答出:“第三句‘相同加数走在

前’最重要,因为先写了相同加数,这个算式就一定能写对了。”接着学生就兴致勃勃地边拍手边背诵着这首歌谣。

歌谣内容简短,说起来上口,学生很快就能记住。这样做,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