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研究学生的学法”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中心课题。要深化教学改革,必须破除旧的教育观念。旧的教育观念,在教学方法

上是注入式“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处于被动地位。由于搞题海战术, 教师陷在作业堆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接受现代教学思想。而教学思想转变的核心是对“教”与“学”关系的处理。通俗地说,就是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教”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学”,进而达到“不需要教”。

现在,我根据自己教“20 以内退位减法”的实践,谈谈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动手操作,丰富感知

人们是用感觉的材料进行思维的。学生在接受前人科学地总结的知识时,也要充分地利用感觉器官,通过直观形象感知学习材料。

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一般能记住 25%,而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一般只能记住 15%,假如把视听结合起来,记住的不是 40%, 而是 6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学一个新知识,我都十分注意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让他们眼、耳、口、手、脑多种感官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20 以内退位减法”这部分内容,教材中教的方法是“用加法想减法”,即“互逆法”。教这种方法虽然有利于学生理解加减法互道关系, 但如果学生加法计算不熟,就会影响减法的计算速度,对于学习差的学生困难就更大了。根据儿童年龄特征及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我认为教“破十法” 口算“20 以内退位减法”,更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算理。我利用废“喜乐瓶”为每个学生做了一套数位筒,为人人动手操作创造了条件。当学生认清了什么是“破十法”后,我问:“数位筒中有 13 根小棍,去掉 9 根,还剩几

根?”学生有三种拿法,其中一种是 3 根里不够拿走 9 根,把 1 捆打开,1

个十变成 10 个一,从 10 根里拿走 9 根,剩 1 根和 3 根合起来就是 4 根,把

4 根放在个位筒里。这种拿法实际就是 13—9 这道题用破十法计算的思路。这样,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的动觉和视觉的直观性,感知了“破十法”的计算方法。

(二)借助表象,加深理解

表象是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桥梁。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低年级儿童不易掌握,所以应在他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利用表象有利于更好地使学生摆脱具体实物的束缚,顺利过渡到掌握数量和空间的抽象特征。

学生学习破十法时,通过摆小棍,在头脑中建立起有关的表象,然后利用表象,引导他们逐步掌握计算方法。我在 13—9 这道题的下面用连线把学生用小棍操作的过程表示出来,边画连线边让学生观察是分以下几步算的:

第一步:老师用红笔把个位上的 3 和 9 描出来,学生知道了是“看个位

3 减 9 不够减。”

第二步:老师标出以下连线。

三、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 图1

学生回答:算 10-9=1。

第三步:老师写出数字 3。

三、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 图2

学生回答;算 1+3=4。

这时,学生根据连线完整地叙述出 13—9 的计算过程是:个位 3 减 9 不够减,用 10-9=1,1+3=4,所以 13-9=4。

最后,我们把这三步过程概括为六个字:一看二减三加。思维是以知识作为中介的。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表象,充分理解了 13—9 这道题的算理。

(三)创设条件,促进迁移

认知心理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或重新组织。学生把获得的经验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时,将新的刺激物、新的情境纳入到他已有的经验系统(认识结构)中,这就是“同化”作用。学生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合理组编教材,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创造思维条件。

“20 以内退位减法”这部分内容,教材是和“20 以内进位加法”结合起来编排的,分为 9 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和 8、7、6 加几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四个阶段完成。我想既然这四部分内容是同类的情况,根据知识的同化作用,就不需要分这么细,也不必要反复重复。当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后,无须按教材那样逐步去讲 11—9、12—9⋯⋯18—9 了。前面的操作练习,为学生理解破十法的算理创设了情境,所以我把重点放在教方法上。当我出示 15

—8 这道题时,学生干脆利落地回答了计算过程:个位 5 减 8 不够减,用10-8=2,2+5=7,所以 15-8=7。我又出示 14—6、12—7 这两道题,学生也顺利地计算出来了。既然十几减 9 的方法掌握了,以后的减 8、7、6 等题,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就可以掌握,所以我用一节课就解决了计算方法问题。

(四)类比分化,形成系统

比较是人在大脑中把各种对象和现象的个别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征加以对比,区分和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及其关系。通过比较,不仅可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同时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系统。

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规律,并根据发

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证明,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只要善于引导, 他们是能做到的。

如在学生掌握 20 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后,为了简缩思维过程,达到正确迅速地口算,我上了“找规律速算”这节课。上课前学生做了一个练习, 练习中有八组题。第一组题是 11—9、12—9⋯⋯18—9;第二组题是 11—8、12—8⋯⋯17—8;第三组题是 11—7、12—7⋯⋯16—7⋯⋯以此类推。上课时,我让学生观察这八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及不同点,然后引导学生重点讨论第一组题,学生发现的主要规律有:被减数一个比一个多 1,减数都是 9, 差一个比一个多 1;差都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 1;计算时,第二步都做10-9=1,第三步都用 1 去加被减数个位上的数。为了强化第二条规律,我让学生把这组题中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及差都用红笔描上,使学生清楚地看出“差都比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多 1”这一规律。接着我追问:“这个 1 哪儿来的?” 这样就使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有这样一个规律了。

(五)多种练习,灵活提高

北京市教委在“加强与改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意见”中指出:基础训练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形成熟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对基础训练的要求是,训练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的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 安排要有坡度、有层次,训练方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多样又注重实效。

在上了“找规律速算”这节课后,为进一步训练学生正确而熟练地口算, 必须连续上几节练习课,每节都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设计练习课时,我做到了有序、有变、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