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80 年代末,我当时正集中精力研究风靡全国的“整体性改革”。但是, 很快发现这种改革尽管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思维、普及了教育的整体观

——这样一条基本而极其重要的、但长期未被理性熟知的“公理”,然而, 教育家和教师们的教育观念却是以大一统的计划经济下的教育观为背景来看待教育及其整体性改革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行政协调与管理方面,而较少地深入探讨教育主体本身与教育内部的核心问题的改革,这种观念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 21 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的需求是很不适应的。因此,我一方面把注意力转向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研究。另一方面,则在《教育研究》(1989.7.)杂志上发表文章疾呼“唤醒沉睡的个性”! 又在另外的文章里提出研究“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兴办“特色学校”的主张。这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这一基本的哲学原理在教育领域里的最基本的三个不同层面的研究范畴,其中居于关键地位的是教师的教学个性的研究。于是,如何着手研究这一课题的构思就开始在内心萌动。

直到 1991 年,我提出设计并开始参与研究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1979~1993 年我国中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的总结与评价”,进行 15 年总结概括的时候,意识到教学个性集中体现在特级教师这个群体的突出贡献之中,而且历来的特级教师丛书大多只是一般性经验介绍,有的则是教案或教学实录,没有或缺乏对教育教学的规律性概括,读者“照猫画虎”不得其“所以然”,难解其指导实践之“渴”。所以,需要真正以“尊师重教”之心, 以“树碑立传”之情,把著名特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探索精华及其“来龙去脉”揭示清楚,把他们独特的贡献呈献同仁,留给后人。“不仅放一世烛光,更甘为后代人梯”,他们是活跃在孩子们心底的无名的终身楷模,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石。因此,更坚定了我们系统总结他们的探索与创造,着重研究著名特级教师教学个性的地位和作用的决心;以珍惜、开发和利用好中国自己的教育理论的“矿床”为己任。

正值此时,山东教育出版社胡钢泰同志来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同意支持这项研究,并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与研究丛书”的选题申报了“九五”重点图书规划,这样“一纸设想”才得以实现。这是十分难得的共识,遂投入全室的力量进行筹备。但是,筹备起来也有相当的难度,首先确定对象就不是很容易,因为至少一要“著名”,二要“特级”,三要“有创造”,四要“写得出”;更大的难度是教师们都要在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业余”来挤时间,假日假期为此“加班”更不待说。所以,原定 1996 年问世的图书直拖了一年,尽管姗姗来迟,却不失之为别开生面的、“孺子牛”挤出来的乳汁,他们不愧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脊梁”,读到他们的著述不能不再添几分敬意,不能不为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折服!

特别值得说明的是,国家教委柳斌副主任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热情地为本套丛书题词,对全体中小学教师寄予了无限的期望。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阎立钦同志为之写序,充分肯定了这项工作的深远战略意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实作用!题词和序不仅为本套丛书大为增色,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入总结和研究著名特级教师的探索与创造明确了方向,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当然,由于我们初次开展这类崭新课题的研究,加之各自研究水平有限,

所以,难免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不可避免地留下这样那样的遗憾,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尽管如此,我们的研究人员们无不是以著名特级教师的高度责任感为榜样,诚心学习,潜心研究,精心落笔撰文的。我们相信这项工作会越做越好,我们同山东教育出版社的合作将日益发达。

本书体例取特级教师的探索创造为上篇,“择其要、揭其精、传其经”, 称之为“探索篇”;下篇则大多由研究人员“颂其艺、析其理、导其行”, 称之为“研究篇”;以求“珠联壁合”之效。试图为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提供“简而明、益践行、广流传”的服务,对此也呈请读者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