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的艺术

纪老师很重视引入新课的设计,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学具实际操作, 复习旧知识,用童话故事里的人物等手法导入新课,使引入新课达到自然、合理、有情、有趣,像一出剧的序幕那样引人入胜,津津有味,吸引学生。

一位记者报导纪老师的课,题目是《有趣的课堂》,他这样写道:“今天动脑筋爷爷来听课,他要看看谁最聪明。”纪晓村老师将一个孩子们熟悉的动脑筋爷爷的画像放在黑板旁,一年级二班期末数学复习课开始了。纪老师按下录音机,优美的音乐飘荡在教室里。“森林里正在举行运动会,我们也来参加送信比赛吧。谁愿扮小黄鹿、小花鹿?”呼啦一下,小手全举起来了。两个孩子荣幸地被老师选中,他们戴上头饰站到黑板前,把手中的信(算术题)按得数投进不同的信筒。台上仿佛在进行激烈的障碍赛跑,台下的同学们则屏住呼吸紧张地注视着。小黄鹿送完了,小花鹿紧跟其后也完成任务。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这就是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应用儿童喜欢的童话剧般的形式,寓教于乐的教学开讲艺术,是成功的教学。

纪老师的一节练习课是这样开始的:“你们会打扑克吗?”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会打”。“谁爱打扑克呢?”一双双小手都举起来了。她又说: “今天我们上课要打扑克,但不是平常的扑克,而是数学扑克。”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几十双惊讶的眼睛盯着老师。她拿出了两套 1—9 的数字卡片,

共 18 张。她说:“我们就用这 18 张卡片来打扑克,老师洗牌。”接着她找一人任意抽去其中的一张牌,让他藏在位子里,不让别人看见。又找了一名同学背着老师把卡片摊开,取出每两张加起来和是 10 的卡片,最后剩下一张,她看后马上向大家宣布刚才藏起来的卡片是几,藏卡片的同学举起卡片, 让大家看,证明老师猜对了。照这样又做了一次,老师又猜对了。

这时她问:“老师为什么能猜对呢?”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个学生准确地答出:“这 18 张卡片中,每两个数可以组成 10,最后剩下的一张和藏的那张也组成 10,所以能知道同学藏的那张是几了。”大家明白了道理, 就兴致勃勃地要求“打牌”。这就是纪老师的“10 的组成练习课”的开课艺术。它根据儿童的“天性”,创造问题情境,激发了儿童的求知欲。德国教育家和教学法革新家拉特克(W·Ratke,1571 年—1635 年)在培根思想影响下“发现了根据天性而实施的教学艺术”(《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纪晓林译,[英]伊丽莎白·劳伦斯著,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2 年版,第 69 页),由此,拉特克创建了一整套关于教学原理的理论,并概括为“科学、语言和艺术的教学艺术”。并提出教的技巧应列入成功教学的基本要求。纪老师的这一引课艺术,就是根据儿童的“天性”进行的成功教学的艺术。

纪老师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是这样引入的:“小灵通和小机灵带我们去漫游数学王国,你们愿意去吗?”教师用投影幻灯打出小灵通和小机灵在数学王国的宫殿里的漫游图。在宫殿外的花坛里开放着红花。教师在黑板上摆出

导入新课的艺术 - 图1导入新课的艺术 - 图2红花: ,现在要求“一共有多少朵花?”用加法算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2+2+2。现在小机灵要你们按宫殿里摆方桌那样,用正方形摆出来。老师在黑板上摆正方形:

导入新课的艺术 - 图3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用加法算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3+3+3;现在小灵通要你们像宫殿的窗户那样摆圆形。教师摆圆形: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圆形,用加法算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老师板书算式:4+4+4+4+4+4。

教师接着讲述:看黑板上三个算式,每个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相同

加数的个数是几,表示什么意思?经过小组讨论,全班汇报得出了结果:

加法算式

相同加数

个数

意义

2+2+2

2

3

3 个 2 连加

3+3+3+3

3

4

4 个 3 连加

4+4+4+4+4+4

4

6

6 个 4 连加

最后,教师边提问边板书:

相同加数是怎样找的?(从加法算式中看出来的。)(教师板书:看) 相同加数的个数是怎样找的?(从加法算式中数出来的。)(教师板书:

数)

这三道题都是求什么样加数的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教师板书: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这就是纪老师用学具让学生操作导入新课的艺术。它形象、具体。通过学生的感知,对“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以及它们是怎样找到的, 进行了再认识。由实物感知到列连加算式,到表达算式的意思,为乘法的初步认识作了充分的准备,即把学生认知结构储存的这些信息,经过上述提取和再加工,提高了“清晰性”、“可辨别性”和“可利用性”,这样做,有利于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这样做,还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这就是具有针对性的导课艺术,它的设计是建立在充分考虑与新教内容的有机联系的基础上,而不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噪音”。这就是纪老师用实际操作法引入新课的艺术。

纪老师怎样由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有何艺术特点?现以“20 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为例,她是这样做的:

先让学生板演和口算相关的题,再提问,巧妙地引入新课。

  1. 填下面()里的数

①9+( )=10 ②8+( )=10

导入新课的艺术 - 图4 导入新课的艺术 - 图5

9+1=( ) 8+2=( )

10+3=( ) 10+4=( )

③7+( )=10 ④6+( )=10

导入新课的艺术 - 图6 导入新课的艺术 - 图7

7+3=( ) 6+4=( )

10+2=( ) 10+1=( )

  1. 抢答

10+2

10+6

10+7

10+8

10+4

10+3

10+5

10+1

抢答后问:为什么你们算得快?

引导全班同学分析板演后,指出“十加几就得十几,所以我们就算得快”。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解决没有学过的计算问题。如“20 以内数的进位加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题。

以上两组复习题都是过去学过的得数是 10 的加法计算、“10 加几的计算”和“10 以内数的分解”。第(1)题的组织方式是由“凑 10”到数的分解,再到“加成 10 再加”。这个过程和表达形式,实际上是“20 以内进位加法”的思考过程和表达形式。这样就直接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教师的教学艺术就是找准了新!日知识的“连接点”,把这一“连接点”,通过组织复习,为新课学习新知识搭了桥、铺了路。它的教学艺术不像上面讲到的各种直观形象,不是它们的色彩、图画,也不是语言的生动、巧妙,而是数学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巧妙的排列,是教学的方法、技巧的精妙和创造性地运用。

上面讲了纪老师导入新课的几种巧妙方法,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好了头等于做事成功了一半。教学导入课,好比演奏家定弦、歌唱家定调,音调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我们的教学就要这样,要求导入新课要“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要像磁石那样把学生吸引住,后边的课也就顺了。纪老师小学数学教学的导课正是这样做的,所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