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村小学数学兴趣教学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好数学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十分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则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无可非议,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另外,从教学过程看,既要减轻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一对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多年来根据自己教学实践的探索和研究,我深深地体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奥秘。兴趣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使所学知识掌握得迅速而牢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七岁的儿童刚刚跨入学校的大门,对一切都存在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从心理特点看,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感觉与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 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从年龄特点看,因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全神贯注,不感兴趣的则心不在焉。总之,兴趣对低年级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关,教师的教学艺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要求我们“寓教于乐”、“教学有方”、“开窍有术”,从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 注意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学习于游戏之中,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

(一)引导动手,诱发求知欲望

动手能力就是实际操作能力。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 不如手做一遍”。可见,双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据心理学研究,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从事一些精细的、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否则,这些区域则处于“沉睡”状态。可见,手的动作对于发展智力有积极促进的作用。现代社会需要手脑并用的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脑力劳动者也越来越多地需要进行实际操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是十分必要的。

人们首先是利用感觉的材料进行思维的。学生在接受前人总结的知识时,也要充分运用感觉器官,直观形象地感知学习材料。然后,由感知到表象,再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认识。由于低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更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每每学习新知识,我都充分运用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知材料,让他们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在引导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为了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 9 个纸盘和苹果,课上做分苹果游戏:

第一步,让学生把 9 个苹果都放在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自己决定。要求每盘里放的苹果要同样多,看可以分几盘?

学生顺利地分完了,有分 9 盘的,每盘放 1 个;有分 3 盘的,每盘放 3

个;还有个别人把 9 个苹果都放在一个盘子里。

第二步,分组进行每盘放 2 个、4 个、5 个和 6 个几种不同的分法。

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新的问题,思维非常活跃。当出现剩余苹果时,有的同学把剩余的苹果放在一边,有的不知如何处理, 拿着剩下的苹果,瞧着老师,希望老师出个主意;有个别学生,索性把剩下的苹果放在了一个盘子里。这时,我抓住时机组织学生们讨论,先请一位学生到前面演示:有 9 个苹果,每盘放 2 个,这位学生放了 4 盘,还剩下 1 个。

我问:“为什么剩下 1 个呢?”学生答:“您要求每盘放 2 个,这 1 个不够放一盘了,应该剩下。”在学生们发现了“分不完”的情况时,我指出:“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平均分一些东西,不一定能分完,分不完的情况是大量存在的。”此时,板书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求知欲,为后面的学习讨论做了铺垫。

又如:在教“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份印有白兔和黑兔的图画。通过准备题及摆三角形和圆片的练习,学生明确了两个数比较时,往往有一个较大数和一个较小数,较大数是由和较小数同样多的部分及比小数多的部分组成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图讨论:“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几只,该怎么办?”学生把白兔分成的两部分用小棍隔开,然后用一个纸条盖住白兔与黑兔同样多的部分。这幅图直观形象, 学生迅速发现了用减法算的道理。他们自信地回答:“从 11 只白兔中去掉与

黑兔同样多的 7 只白兔,剩下的部分就是白兔比黑兔多的只数,所以用减法

计算。”当有人讲“从 11 只白兔中去掉 7 只黑兔”时,同学们听了感到十分可笑。通过讨论,建立了正确、清晰的概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激发了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通过动手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既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新知识,又促进了大脑的思维,推动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心理学家指出:“智慧出在手指尖上”这一论断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实际验证。

(二)设计练习,促使积极参与

要把知识变为技能,需要反复练习。单调重复的练习,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有时白白浪费时间。根据巴甫洛夫学说,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分析器参加,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程度,促进暂时联系的形成;如果仅有一种分析器连续地进行活动,大脑皮层则容易产生内抑制过程。所以在组织课堂练习时,我注意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把个体的活动变为全班学生的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都参与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注意力持久。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效率。

在组织学生做口算练习时,我设计了“打手势算”和“悄悄算”两种练习方法。

打手势算的具体做法是:

在学生学习 0~10 各数的认识时,同时学会如何用手势表示这些数,用打手势的方法做 10 以内数的组成及加减法的口算练习。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左半球指挥着右手,右半球指挥着左手,左右脑交替使用,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如果对两半脑中‘未开垦处’给予

刺激,激发它积极配合另一半脑的作用,结果大脑的总能力和效率会成倍提高。”我想,如果把左右手都用上,左右脑就交替使用了,大脑进一步得到开发,学生智力必将有所提高。我从让学生只用右手“打手势”,发展到用双手表示 100 以内的数。这样,在做加减乘除口算练习时,只要得数在 100 以内,都可以用“打手势”的方法表示计算的结果。

“悄悄算”的具体做法是:

每出示一道口算题,先让单号组同学趴在同桌同学的耳边,悄悄地把算出的结果告诉对方。听者负责检查,同意时点点头,不同意则摇摇头。口算的同学发现对方摇头,可重算一次,对方仍不同意,再举手向老师报告,经过讨论得出正确答案。练几道题后,进行交换,双号组同学把口算结果悄悄告诉对方,单号组同学判断正确与否。进行“悄悄算”声音要小,仅让对方听见即可。

这两种口算练习方法有以下几点好处:

(l)形式活泼新颖,易于吸引低年级学生。

  1. 方法简单易行,教师随时可用。

  2. 使全班学生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课堂上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 课堂安静,有利于学生思维。

  5. 练习密度大,速度快,效率高。

  6. 久而久之,学生手指灵活,有利于智力发展。

又如:在背乘法口诀时,我编了拍手操。学生边拍手边背口诀,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张张可爱的笑脸随着节拍左右晃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过去学生干巴巴地背口诀,有的滥竽充数,有的没有做到口诵心记,往往流于形式。如今这种活泼新颖的练习方法,学生十分喜欢,提高了学习效率。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这些练习方式能促使全班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最

大限度地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学得主动,使课堂练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组织游戏,激发学习热情

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而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的兴奋灶,从而使儿童更好地建立暂时联系。低年级儿童往往继续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运动的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一般情况下,低年级学生只能连续集中注意 15 分钟左右。在教学中,如果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开小小运动会、打数学扑克、评选优秀邮递员、猫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数学医院、放风筝、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数十种。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我制作了几十种小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同学戴在头上。无论是一面红旗,一个头饰,还是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都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做

数学游戏。

为了使学生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设计情节有趣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为了巩固“倍”的概念,我和学生一起做拍手游戏,我首先拍了 2 下,然后拍了 4 个 2 下,让学生回答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接着, 按要求师生对拍,进而同桌同学互拍。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始终精神集中, 情绪高涨,甚至很少有人出错。这种简单易行的游戏,深受学生喜爱。

数学课上,为了加深学生对“倍”的概念的理解,我带着学生一起“逛动物园”。一幅画着许多动物的画卷展开了,同学们顿时被画面上的小动物吸引住了,个个眉开眼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让学生根据画上各种动物的只数,准确地表述了两种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小鸟和熊猫比,熊猫有 2 只,小鸟有 5 个

2 只,所以小鸟的只数是熊猫的 5 倍”等等。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已初步建立了倍的概念,为学习倍数关系应用题上的这节准备课,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以后学习倍数关系应用题时,教师无需多讲,学生便独立地学会了。

又如:在学习 20 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之前,必须巩固“10 的组成” 以及“和是 10 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为此,我上了一节游戏课。“同学们, 你们会打扑克吗?”一双双小手都举了起来。“今天我们上课要打扑克,不是一般的扑克,而是数学扑克。”教室里鸦雀无声,几十双惊讶的目光投向老师。我拿出每种花的一至九张牌,一共 36 张。洗牌后,找一位同学任意抽出其中一张藏在课桌里。我又找两名同学,将剩余的牌摊开,取出每两张相加之和是 10 的牌,最后仅剩一张。这时我立刻说出刚才藏起来的牌是几。学生从课桌里将牌拿出一看,果然对了。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同学们, 你们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能猜对呢?”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一位同学准确地答出:“这 36 张牌中,每两张牌的数可以组成 10,最后剩下的一张和藏的那张也能组成 10,所以能知道藏的牌是几?”大家明白了道理, 同桌的二人便开始做“猜数”游戏,玩得很开心。在玩中学,在玩中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四)开展竞赛,享受成功喜悦

据现代生理学和医学研究认为,当前人脑的功能只有 10%左右被利用了,还有 90%的潜力有待发挥。通过竞争可以引起大脑某些部位紧张,使处于“休息”状态的部位进入工作状态。竞赛为学生积极参与创造了条件。竞赛中,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表现甚为强烈。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低年级儿童尤为突出。引导儿童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性的活动,必将唤起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除了在游戏活动中搞些竞赛外,还坚持搞“速算比赛”、“争当数学小博士”、“争当小小巧算家”、“智力竞赛”、和“师生竞赛”等多种学习竞赛活动。如:每学期初我发给每位同学一幅画,画上印有一棵大苹果树, 平时,我根据不同情况在学生的练习题纸上盖上小苹果或大苹果。同学们陆续将苹果剪下来贴在苹果树上。为激励学生争取得到苹果,我编了一首儿歌: “苹果树上结硕果,辛勤劳动才收获;成绩优秀结个果,看谁苹果多又多。”

同学们将这首儿歌写在图画纸上。期末进行评比,得苹果最多者,获“数学小博士”称号。

在二年级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我们曾搞过一次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课上,同学们选出一名做题最快的与老师进行口算比赛。口算题由同学出,都出“81—18、93—39”这种类型的。题目出好了,黑板两侧各写 6 道题。一声令下,比赛开始。老师迅速将题做完,而那位学生仅做了一道。大家不服输,另换同学又进行一次比赛,情况与第一次相同。无论怎么给那位同学加油,也无济于事。我对同学们说:“照这样,再做多少次,你们也赛不过老师。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老师您数学学得好,得数都背下来了。”“您是教数学的,是数学脑瓜。”大家议论纷纷。最后,一位同学说:“老师有诀窍。”“说得对。”我立刻肯定了他的回答,“你们仔细看题,谁能发现老师的窍门是什么呢?”同学们根据题中数字与得数的特点, 终于找出被减数十位上的数减个位上的数的差与 9 相乘的积,就是这类题的结果。如 92—29,即(9—2)×9=63;83—38,即(8—3)×9=45。接着, 我又出了一些同类型的题,同学们掌握了诀窍,迅速算出了结果。当黑板上出现“96—68”一题时,同学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齐答“27”,但立刻又发现上当了。“不对,不对!应该得 28”。一位同学说,先算 96—69,得数是27;27+1=28。另一位同学说,先算 86—68,得 18;18+10=28。他们的想法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那天放学回家,不少同学与家长进行比赛。第二天到校,纷纷自豪地对我说:“爸爸妈妈输得好惨啊!”

通过竞赛,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通过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通过竞赛,可使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年来,我每周都要上一节趣味数学课,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

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家长普遍反映,孩子们最喜爱上趣味数学课了。每逢上趣味数学课,同学们回到家里便滔滔不绝地讲述上课的情景或与家长讨论有趣的数学题。开设趣味数学课,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也使他们享受到思维的乐趣,智力有了明显提高。

多年来,我进行了课堂教学趣味性的研究。在实践中,我常常体会到: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就会使学生不仅爱学、会学,而且学得生动活泼,学得积极主动,一句话,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于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我基本不留家庭作业,从而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