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校园的语言文明

浙江省 张卫洪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先人们在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引以自豪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良传统,其中就包括文明的语言。例如《礼记》中就曾有“恶言不出于口,愤言不返于身”的古训;清代的《弟子规》中也说:“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可见,古人是非常注意和讲究语言的文明礼貌的。时下,一股强劲的文明之风也刮遍了大江南北,各行各业特别是企业单

位,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树立企业形象,都把他们的服务对象尊为“上帝”, 定出了许多“文明忌语”、“服务忌语”,大力提倡文明经营,礼貌服务。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更是把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语言习惯作为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校园里还是经常可以听到一些不文明的语言。这当然与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某些不健康影视的误导有关,但只要仔细观察和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这也与某些老师不注意语言的文明修养有着很大的关系。

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以自己的个体形象影响感染着学生,学生也往往以老师作为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其中包括语言在内。老师如能注意自己的语言文明,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就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熏陶,使他们变得温文尔雅,“满口流香”。反之,老师如不拘小节,经常用粗语、脏话训斥和批评学生,就会使学生的语言环境平添一分污浊,久而久之,在学生中出现开口就是污言秽语,闭口就是脏话、粗话的现象也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因此,要在校园中形成文明的语言风气,老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形象”,加强语言的文明修养。那么教师应怎样加强语言的文明修养呢?

首先,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师德修养水平。语言文明是良好道德素质最基本的外在体现,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纯洁的心灵,是不可能做到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的。因而教师要加强语言的文明修养,使自己更符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也就自然要以提高师德修养水平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又要做到平等待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良好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对党的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从尊重学生人格的角度出发,避免不文明语言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情况发生。

其次,要求教师从日常用语到课堂教学语言都做到规范文明,绝不任意地将“市井”中惯用的一些土语粗话带进学校、带进课堂。与学生交流思想时,应尽可能多用一些文明用语,避免不文明语言的无意流露。在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时,也应该用加强语气、讲清问题的性质等方式来体现“严”字。否则,老师不注意这样的“小节”,动不动就恶言相加,就会成为校园语言的一个重要污染源。

再次,老师还应做到不给学生起绰号。有的老师经常给一些在某方面有缺点的学生起绰号。例如,某一学生基础差,上课时一问三不知,老师就给他起了“猪脑袋”、“糊涂虫”等绰号;再如,某一学生不注意个人卫生, 经常流鼻涕,就“赐”给他一个“鼻涕王”的雅号等等。这样做虽然可以在某种程序上刺激学生改掉一些坏习惯,但对校园语言建设的消极作用却也是

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由老师所起的绰号,对学生极具“号召力”,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会在全班以至全校流传开来。这既严重损害了这些同学的自尊心,也给校园语言注入了一些不文明的因素。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在老师的影响下,会有意识地去捕促一些同学的缺点或缺陷,给他们起更多更“绝” 的绰号,这样就会在校园里造成一种影响极坏的不良风气。因而,要整顿学校的语言环境,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绝不能给学生起绰号。

当然,要改变不文明的语言风气,教师除了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外, 还需做好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工作,将提倡语言文明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贯彻遵守《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入手, 严格要求学生使用文明语言。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文明言行,要及时给予批评纠正,使他们逐步养成语言的文明意识和习惯。

总之,语言文明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每个教师都应努力提高这方面的修养,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表率,这样才能为学校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