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生心理 掌握管理技巧

山东省东明县第一初中 陈 铭 “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

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乐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内心,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

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捣乱,捉弄教师;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教育拒不接受,出口顶撞等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会给孩子、学校、本人及社会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徐胜三教授认为:“无论做任何工作,只要与人打交道,谁掌握了自己工作对象的心理特点,谁就能有效地做好本职工作”。那么,怎样处理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呢?

一、热爱学生。翻开中外教育史,无数有远见的教育家,无不强调爱在教育中的作用。西方国家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许多先进的资产阶级教育家针对中世纪不尊重儿童人格和压抑儿童个性的教育,曾十分强调教师要热爱学生,把它看作是对教师的主要要求。费罗姆认为,爱不是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而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它的基础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和了解。当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我把心献给儿童》一书中写道:“什么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我将毫无犹豫地回答:倾注于对学生的热爱。他还提出,不爱学生的人,不能做教师。我国许多著名教育家对这个问题也有很精辟的论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1927 年创办了晓庄学校,他在《晓庄三岁敬告同学书》中写道:“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我国古今许多教育家不仅倡导爱生,而且用自己的爱生行为,为后人留下师德风范。孔子的学生冉伯牛患了恶疾,别人不敢去看他,孔子不但去了,还执手安慰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爱是情感诱导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实在是历代教育家苦心实践的结晶,至于当今成千上万的优秀教师,他们都有共同点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

二、要有自制力。人在清醒的状态下,主要从事两项活动,一是接受信息,途径有:听、看、问,但不管是听、看,还是问,它们都有一个明显的选择性,人对信息的选择性就表现了这个人当前的心理倾向。而人的当前的心理倾向直接导致他的行为方向,要想做一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掌握当前的心理倾向;另一项活动是人际交往,而人际交往就要遇到情境、行为,约束自己的言语,抑制无益的情绪激动,这既是教师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也是衡量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学生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通常是在情绪激动、头脑发胀的情况下发生的,此时,他们不大考虑事情的后果和影响,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这一心理,硬是批评训斥,往往容易碰壁还会给学生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甚至会造成师生之间情绪对立的僵局。相反,教师如站在教育者的高度,并想方设法让学生冷静下来,给学生留有个台阶下,待事过境迁后再做工作,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时刻牢记教育书人是教师的天职,是社会对教育的客观要求。

三、要在“了解”上下功夫。世界上没有无用之果。教师只有全面了解

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忧愁、性格、特征、家庭情况、社会交际等等,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地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卢棱在《爱弥儿》一书中还谈到:“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教师要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会教,而且要会引导,不仅管理课堂,而且要管理课下。这就要求教师经常迈开双脚,走到学生中去,建立与学生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或减少上课捣乱现象发生。事情一旦发生,教师就要注意调查研究,防止主观随意性,能够审时度势,相应地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如果属于一时方法不当造成的,教师切忌以势压人,在火头上与学生争个高低;如果属于其它原因,教师可以用转移学生注意力的方法,或用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矛盾冲突的方法,使学生用正常的心境来反思自己的错误,或对待意外发生的问题。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了解是教育的钥匙,了解工作做得越深透,“课堂捣乱事件” 就会处理得越顺利越好。

四、要信任、尊重学生。尊重出于信任,信任学生就是相信学生都有成为“好人”的愿望,都有一颗向往美好的事物的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无论多么寡言、腼腆和平庸的学生,在心灵深处都珍藏着为人民利益英勇献身的愿望”。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包含着对学生个体存在价值和上进心的肯定,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非常形象地说明必须尊重学生,使之产生自尊心。

尊重学生就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肆意辱骂,更不可体罚。有的教师教育学生的语言尖酸刻薄,刺伤学生的心灵,动不动就指着学生的鼻子说:“你这孩子真是没出息!”学生第一次被挖苦,他可能会难过地哭,但如果刺激次数多了,就嘻皮笑脸了。一个孩子一旦失去了自尊心,就会直接影响他的一辈子。课堂上的“捣乱事件”经常发生在差生身上,差生的自尊心强自卑感也重。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越是差生,谁若首先给予真诚的尊重,谁就赢得他们的信任和亲近,就能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在处理有关差生的问题时注意严肃、热情的批评和表示信任、积极鼓励两方面的结合,把“尽量多地要求”和“尽量多地尊重”结合起来,切不可感情用事,更不可随意体罚学生。惩罚是教师缺乏理智的表现,是束手无策的标志,而决不是什么严格要求,这也正如徐特立先生谈到:“教师要严格, 要学生尊重,教师要把学生弄好,但是不要严厉,严厉则学生要怕。”

目前的中学生,心理上急剧变化,处于半幼稚状态,他们客观上象孩子, 主观上认为自己是大人。他们主观权威很明显,要求别人象对待成年人一样对待自己,青少年学生此时自我意识的控制能力尚差,难免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干一些荒唐的事情。作为我们教师就一定要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自我修养,并引导他们既接受教师、家长的教育和管理,也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心理自身发展一些特点,不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而采取简单粗暴、消极的约束或限制,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是进行细腻的、恰当的批评,而是代之以采取痛骂一顿的办法,刺激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做会使学生变得冷酷、绝望、蛮横和孤僻,他们会以充满敌意的态

度对等待教师”。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温和气氛的圆满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应该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