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生进形成原因及教育的思考

江苏省东海县平明中学 李树森

正确地认识学校教育中后进生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探讨后进生形成的原因,研究其教育方法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后进生形成的原因除先天智力因素而外,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后进生自我意向差。也就是说这些“差生”自己认为自己“差”, 甘心情愿做“差生”。心理学家认为:别人认为你差,首先是你自己认为自己差。有部分学生因为起步时基础差,底子薄,学习上长年“负债”,认为还“债”无望,则采取不理智的态度,破罐子破摔,有的由“单差生”变为“双差生”。

其次是后进生缺乏自控力。有的学生过于贪玩,很难保证学习时间,他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讲的内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课后又不及时补做,长此以往,落下队伍,想追赶也无济于事,于是他们就加入了“差生” 的行列。

第三是学法不当。有的学生不能学思结合,东一榔头西一棒,花的时间不少,吃的苦头也不少,其收获却甚微,成绩不理想,于是产生自卑感,错误认为自己脑子笨,智力低下,不是上学的材料。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从而变成了“差生”。

第四是学校教育不得法,教师人为地制造“差生”。对一些学习不佳, 表现较差的学生放任自流,认为管也无用。平时不注意教育方法,动辄斥训, 并给他们戴上“差生”的帽子。大家知道,若商品贴上了次品的标签价格怎么能高呢?学生戴上了差生的帽子,表现还能好吗?义务教育阶段,生源总体上参差不齐这是客观的。有的老师只看其消极的一面,不努力寻找一条科学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失去教育信心;有的班主任不能深入班级,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建设良好的班集体,班级没有向心力,致使班级“差生”越来越多,其队伍也不断壮大。

第五是家庭教育不当。不良的家教主要有两类:一是过分地严格,生活上、学习上都管得太死。孩子长期受到压抑就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成绩也会直线下降。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动机过强或目标太高不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还往往产生负效应。其二是过分地放纵、溺爱、娇惯。孩子在这种环境中也会放松要求,走进“差生”之行列。

第五是社会环境影响。现在社会上存在着“金钱万能,读书无用”的思想,认为不识字照样赚大钱,使一部分学生学会用金钱来衡量一切,价值观念扭曲。另外,双休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接触社会,学生有时会受到反面的影响。

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非常复杂的。转化后进生更应该探究其科学方法和教育艺术。

首先要认识到“差生”的相对性。对于学生群体来说,个别或少数学生或他们的某些方面差是必然的,而对于“差生”个体来说,他成为“差生” 又是偶然的。“差”也是相对的。“差”相对于“好”而存在。绝对的“差” 是没有的,要用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观点看待那些所谓的差生,要相信这些

学生将来不一定“差”,他们走出校门,接受社会的再教育,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由单纯无知,慢慢地成熟起来,潜能得到发挥,也能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我们要牢记马克思的一个比喻:“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成的。”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差生的形成是教育中某些偏见和教育的不得法所造成的。教育工作者要更新观念,认识到后进生就象是有待于开发的资源,像埋藏在地下的宝藏。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会使学生自暴自弃,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师永远不要给任何一位学生戴上“差生”的帽子,贴上“差生”的标签。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差生”的相对性和动态发展性,才能正确地对待差生,产生对差生的积极期待;才能面向全体,全面育人。

其次是培养后进生的“内省力”。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基本观点也同样适用人的发展。后进生的转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自理的信心。古人云:“自知者明,自理者智,自胜者强”。可见,转化后进生要恪守法国德尔弗神庙上的一句箴言:“你自己去认识自己”。教育者要引导他们跟全班同学比较,分析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引导他们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认识自己的是与非;引导他们从自己学习、生活的实效来了解“自我”;引导他们用未来的眼光想象新的“自我”。从而使后进生在“内省”中实实在在认识到自己未来的价值,产生修正错误、向优生转化的巨大“内驱力”。教育的最大成功,就是使受教育者学会了自我教育。

第三,正面引导,用爱心去感化后进生。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歧视“后进生”,一味地批评,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是绝然不能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后进生象是只迷途的羔羊,受伤的燕子,教师只能加倍关心,以爱愈合其伤口,唤醒他的自尊感。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才会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只有爱“差生”才能去转化“差生”。只有“差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师爱,感受到热烈而积极的期待时,才能有受到信赖的感情体验,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动机。

第四,尊重“差生”的人格。尊重“差生”的人格,教师首先要从心里去掉“差生”这一不妥的提法。因为,人的身心发育的成熟期不同,进步有快慢之分,所以,只能提“后进生”。后进可以变先进,这里包含着老师的积极期望。其次教师要尊重“差生”的人格,切忌施行“野蛮教育”,要牢记陶行知先生的告诫:“⋯⋯你的墨水笔下有冤魂,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要明白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的完全平等的道理,应当相互尊重,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第五,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立体化教育网络。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努力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能发生分歧。”这就是说,转化“差生”,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在观念上形成共识,认识到他们形成的原因及发展变化的过程又认识到每个个体的可教育性,用动态的,辩证的观点去实施转化工作。对待“差生”既要热情爱护,又要严格要求,在实效上下功夫。但要严而有格,

严而有度,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同时要严而有法严之有理,学校家庭配合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个体及同一学生不同方面、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创造适合每位学生成长的环境,真正做到,学生差在哪方面,就补在哪方面。

总之,转化后进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把好学生教育好这是教书匠都能做到的;把后进后教育成才则是“教育家”才可以做好的,可见转化后进生比培养尖子更有特殊意义。每位教师都要做到象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那样“爱满天下”,让每一位学生都全面地、健康和谐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