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行为的理论依据

一、原始的攻击性。人,就其天性而言,是一种宽厚、仁慈的动物。由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才使得人具有攻击性,其目的是为了生存斗争,人的这种求生本能,能保持种族延续。但人也有死的本能,当这种死的本能潜入人体内部时,它就会以自我惩罚的形式表现出来,当它转向外部时,就以敌对、攻击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所以说,体育运动发生的攻击行为是合乎情理的,而且是本能的。

二、性格差异理论。如果我们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那么内向型的人主要是对自己的思想、梦想感兴趣,其行为主要受主观的价值支配,而不爱出头露面,缺乏决断力,喜欢独处,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内心斗争复杂;外向型的人则对外界、他人和社会表现为有兴趣,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容易适应环境。

三、精神发泄理论。人类的攻击情感可以通过攻击而发泄、静化,从而求得某种心理平衡。其行为可以消耗能量,导致人体疲劳,从而忘却烦恼, 或者通过渲泄,将敌意、不满发泄在球类或其它体育活动中,从而求得心理平衡。

四、社会习得理论。攻击行为的社会习得性,是因为在受教育时期,父母、同伴、他人的攻击行为,对其产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可能产生生活中的攻击行为。

五、挫折——攻击理论。就生活而言,攻击行为的发生并非无本之木, 无水之源,在现实生活中,心理或生理受到某种挫折,便常常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此外,还有敌意攻击理论,攻击的情境假设理论等等。总之,人类的攻击行为的是有无限渊源的,研究它,可以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