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
第一节 北洋政府政治制度的性质与特点
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期间,由于它控制了包括首都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并得到帝国主义支持,获得外交承认,因而对外它是中华民国的合法政府。近年来有的论著中提出不把这个政府称作北洋军阀政府,而称为中国政府。
但是,北洋政府的阶级性质是不应该被淡化的。它代表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实行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①。帝国主义在中国扶植的这股军事政治势力,是“支持、鼓舞、栽培、保存封建残余及其全部官僚军阀上层建筑的力量。”②
北洋军阀对全国的统治固然始于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之时,而以北洋军阀的政治制度代替民族资产阶级初建民主共和国时的政治制度,则滞后于袁世凯的开始主政,这一点前文已述及。
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并不象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一样建立在确定的政治原理上和有一套基本的政治规范。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没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它不重政见、不讲原则、不论方略,一切以实利为依归。它对于袭用封建政治制度是出于天性并且轻车熟路,而在有政治需要时它也会套用西方政治制度的一种或全部。因此,以为北洋政府政治制度有一个基本的模式,是不合实际的。
然而,北洋政府的政治制度就根本无规律可寻吗?不是。任何一个阶级的政治制度总是服务于本阶级统治的性质及其需要,并与它的盛衰相联系。北洋军阀在它统治的强盛时期与衰落时期,合作时期与分裂时期,进取时期与退却时期又都曾采取过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政治制度。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列强以袁世凯为共同代理人,维持北洋军阀的一统天下是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共同利益所系,这时的政治制度便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为原则。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分裂政策,各自支持一派军阀与别派军阀进行“代理人战争”,这时位居中央的军阀在其帝国主义后台支持下便号召“统一”,盘踞地方的军阀则在其后台指使下高唱“民主”。在中国曾几度发生过的是建立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之争,亦便是出于这一背景。
北洋军阀两次复辟皇权制度失败后,他们吸取了教训,看到了民主主义潮流的不可违逆,于是被迫重新捧出被他们打得粉碎的资产阶级国会来装点门面,以掩饰自己封建统治的实质。这时的国会,不过是供军阀驱使的一帮政客活动之所,甚至堂堂的共和国总统如黎元洪之辈,也成了军阀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因此,我们决不能看到北洋政府采用国会、总统、内阁等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外壳,就错把他们当作实行着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它的政权性质仍是封建军阀、官僚、地主阶级对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专政,它的政治制度的个性特点仍是强烈的封建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北洋军阀从分裂走向衰落,北京政局剧烈动荡,
①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第 594 页。
② 斯大林:《论中国革命的前途》。
内阁如走马灯式的变幻。由于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和南北战争,军事压倒一切,北洋军阀便用军事专政完全取代了议会政治,从此以后,中国无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