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目标管理中的基础工作

国内外管理的实践证明,要使目标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的调查,一个大单位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管理体系,从上到下形成一种制度,一般需要 3—5 年的时间。其中最重要的是做好目标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好目标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推行目标管理并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否则,目标管理不可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即使实行了目标管理,也会因为基础薄弱,收效甚微而不能巩固和发展。

目标管理的基础工作,既是实行目标管理起点性的工作,也是把目标管理引向深入的经常性工作。目标管理中的基础工作虽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入宣传教育,打好思想基础。目标管理是当代管理的新趋势,是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新变革。目标管理能否卓有成效,与组织成员对其意义的认识和自觉程度关系极大。因此,必须对全体人员进行现代管理科学和目标管理思想的教育,使组织成员做到“四个懂得”:

①懂得确定正确的目标和保证目标实现的意义,树立“目标就是上级”, “目标就是整体”的新观念。

②懂得建立合理的目标体系,是目标管理得以顺利进行的依据。动员全体人员,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特点,研究和建立适合自己情况的目标体系。

③懂得实现目标是全体人员的事,逐步建立起“参与式管理”的民主气氛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增强实现目标的向心力。

④懂得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管理能力,能较熟练地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的人员。

  1. 加强标准化工作,打好量化基础。标准化是以制定和贯彻统一的标准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它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目标管理的全过程,

    从目标的制定,到目标的分解、实施和考评,都离不开标准。因此,标准化工作是目标管理基础工作的主要内容。只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体系,开展目标管理才有可靠的依据。

标准按其内容,可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技术标准是指为科研、设计、工艺、检验等技术工作,为工程质量和产品的特性,为各种技术设备的维修和使用而制定的标准。这类标准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作为法规下达和执行的。

管理标准是指为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而制定的标准,条令、条例、规章制度、职责范围、业务程序以及各种工作定额都属此类。这类标准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上级统一规定的管理标准,如上级权威机关颁发的条令、条例、财物标准、住房标准等;二是各级管理组织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的管理标准,如院校教员的工作量,医院的床位周转率,汽车耗油标准等。

在目标管理中,对于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上级统一颁发的管理标准,只是一个熟悉和执行的问题。而管理组织内部的管理标准,则要靠该组织的人员去研究和制定。像首钢这样的大企业,近年来,将目标管理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结合起来,建立了 29 万个具体工作指标,5500 项业务标准,7200多个专业程序标准,2300 多个协作标准,为定量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统计工作,打好信息基础。管理系统的运行主要靠信息流的作用,

没有准确及时的信息交换,管理活动就无法进行。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系统, 是开展目标管理必要的基础条件。而统计工作又是获取、存贮、加工和处理大量信息,特别是内部信息的基本手段。因此,在目标管理中必须做好统计工作。为此,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建立必要的统计制度。为保证目标管理的需要,应以满足目标决策, 掌握目标状态,考评目标成果为出发点。既要减少那些重复的、多余的蓟时十工作,又要保证上述主要活动能够及时获取准确的管理信息。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适合目标管理要求的统计制度,使统计工作制度化。

②规定统一的统计报表。在目标管理中,要研制一套适合本单位特点的简明统计报表,对统计报表的格式、统计的内容、范围、时间都要做出统一的规定,防止口径不一,影响信息的准确性。

③提高原始记录的统计质量。原始记录是管理活动情况的最初记载,它能较好地反映管理活动的原始状态。原始记录既是进行科学统计的基本素材,又是科学决策的基本依据。一个原始数据有误,一个具体情况不实,将会造成信息失真,导致决策错误,以至贻误整个管理工作。因此,必须采取专业人员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努力提高原始记录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