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食风味·

红薯在兴国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以红薯为原料的风味食品五花八门,颇具地方特色。

兴国各地都有晒红薯片的风俗。晒红薯片一般选择在秋末打霜的天气, 因为这时雨水少而阳光充足。农户选出较大的红薯,首先把它洗净,然后刨成片,再放到开水中煮软,用“笊篱”捞起来,一片片摆到竹垫上去晒,直至晒干。煮红薯片的汤水,放适量的麦芽,作催化剂,还可熬成红薯糖。

有些山村的农户,土多红薯也多,晒的红薯片也多,多的有数箩筐。晒于的红薯片,到了过年的时候,用油一炸,变成金黄色,又香又脆,山里人很喜欢吃。有的也用来招待客人,或用作礼品。油炸的红薯片也可磨成粉, 加入一些白糖,用来伴麻糍,又香又甜,不次于豆粉。现在老表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年的点心增多,但晒红薯片这一习俗还极盛行。

薯丝饭是从前兴国山区的传统主食。解放前,当地就流传着一首民谣: “薯丝饭,木壳火(即油茶籽壳,当地称油茶子为“木子”),神仙过了就

是我。”这首民谣反映了当年兴国山区的清贫生活和山区居民起码的温饱生活意愿。

薯丝是用红薯加工而成。一般是在农历九月后,将红薯洗净,用手刨或刨薯机刨成细丝,倾人大米桶内,用水冲生薯丝表面淀粉后,用“竹捞斗” 捞出,撒于竹片织成的“薯笪”上摊开,再将薯笪依次平搁在用长条杉木搭起的“薯晾架”上,晒干后,将其装入桶里保存。

煮薯丝饭时,应先将大米下锅煮至五成熟,用筲箕捞出,此时才将于薯丝拌于刚捞出的米饭内,用木甑蒸熟。蒸好后的薯丝饭,喷香津甜,初吃尤其觉得有滋有味。薯丝与大米的比例,可多可少,随主人经济状况而定,一般为一比一左右。旧时,兴国山区老表缺粮,饭中拌入薯丝较多,甚至有“三根薯丝拌粒米”之说。如今,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老表们仍嗜食这种风味饮食。

红薯有红皮薯和白皮薯,兴国人喜用红皮薯制红薯糖。红皮薯要选完好的。剁碎后,与熬红薯糖用的碎麦芽混在一起,放入锅中熬,这叫“熬糖”。熬成浆糊状时,用滤布将残渣滤去,剩下的便是糖水了。再把糖水份蒸发掉, 便成了褐色的粘稠状的红薯糖。红薯糖可用来制糯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等。其味香甜可口,色泽金黄,深受人们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