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奇峰小孤山·
在万里长江中游的滚滚彼涛中,有一突兀孤峰,卓立江中,这就是被称为长江一奇峰的小孤山,俗称小姑山,还称髻山。
小孤山位于彭泽县东 90 里长江处。它拔江而起,孤峰独耸、岩壁陡峻、山势险要,犹如从天飞来,耸立江中,又如中流砥柱,江水绕其道而行。至
今在山的石壁上,还留有元人俞瀚手书“海门第一关”5 个石刻大字。
小孤山的得名,在于一个“孤”字,孤峰独立,无支峰赘附、陆迹可通, 近看似菡萏凌波,远观如卓笔朝天,前人见山形有如螺蛳发髻,故旧称髻山。
透过江上淡淡的氤氲望去,小孤山对岸立有澎浪矶。民间传说“澎浪” 是“小姑”的丈夫“彭郎”,两人隔水相望,不知是举手相送,还是重逢在即,这里有一个美丽而又缠绵曲折的爱情神话故事。
相传古代,彭泽县有一对青梅竹马的青年男女,小伙子叫彭郎,姑娘叫小姑,他俩深深地爱恋着。可是,一场兵灾把他们冲散了,小姑流落峨眉山出家为尼,彭郎颠沛到庐山脚下打柴度日。一次,彭郎打柴路过一道观,偶而得知小姑下落,便历尽千辛万苦,一路乞讨来到峨眉,终得与小姑相会。为了躲避严厉的师傅,两人偷偷乘着师傅的宝伞逃奔家乡。谁知宝伞刚飞抵彭泽境内的长江上空,就被狠心的师傅用飞剑将宝伞劈成两半。小姑、彭郎各持半边宝伞坠入江中,变成小孤山与澎浪矶。从此,小姑与彭郎被隔在狭窄的长江通道两厢,咫尺天涯,不能相会,只得隔江相望,脉脉含情,直到如今。于是,又一牛郎织女式的故事便在人们中间久久流传着。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在《即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道:
吴头楚尾浪花粗,终日彭郎对小姑。杨叶洲边望烟火,江南江北两模糊。
1078 年,苏轼在徐州看到唐代北派画家代表人物李思训所作的《长江绝岛图》,画面是大孤山和小孤山一带山水。这幅出自名家之作的山水画“笔格遒劲,得湍漱潺缓,烟霞缥缈难写之状。”苏轼被画家高超、纯熟的技巧所吸引,更为小孤山的神话故事深深打动,感慨万分之际,挥毫题诗: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参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这首诗用白描手法写景,一幅山水长轴画展现在人们眼前,特别是“棹歌中流声抑扬”,“孤山久与船低昂”两句,有动有静,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真乃绘声绘色之笔,全诗以规劝“舟中贾客”以及“小姑嫁彭郎” 的传说作结尾,使这样一首题画诗作,妙趣横生,余味无穷。
那么,“小姑”和“彭郎”到底如何分手的呢?原来位于长江两厢的小孤山与澎浪矶最早是一座山,它伸入江心而形成石矶。这座三面环水的石矶, 因受到江水的长期冲刷、剥蚀,逐渐被江水分成两段,终于有一天,绕矶而过的江水便夺路而出了。这样,隔在江北的部分就是今日的小孤山,靠近江南岸边的就形成了澎浪矶。
澎浪矶原来做然挺出在江南岸边,经长年江水侵蚀,矶头越来越小,再加上长年来石,使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雄姿,较之长江沿岸的“黄鹤矶”、“赤壁矶”、“采石矶”、“燕子矶”等名胜,已相形见拙了。
小孤山原来靠近江心,由于泥沙淤积,江北岸边的冲积平原逐年扩大, 直逼小孤山。因此,到了枯水季节,江北岸边的陆地,就与小孤山连成一片, 把它变为三面环水,一面连接陆地的半岛。如今的小孤山与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中所描绘的地理环境相比,已起了显著的变化,但仍不失其挺拔的
气势。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畅游小孤山后,兴奋地叹道:“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山比。数十里外望之,碧峰蛇然孤起,上千云宵,已非他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 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伺字极于荒残,若稍饰之以楼观亭树,与江山相辉映,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直到今天,小孤山景色仍不失陆游笔下的秀丽峭拔。
小孤山上名胜众多。在这方圆不到 1 里的石山上,建有庙宇楼阁数十栋, 它们依山而筑,重重叠叠,彼此相连,形成墙中有阁,阁中有楼,庙中有寺, 寺中有塔的特殊建筑样式,成为一井然有序的建筑群,无丝毫拥挤、紊乱之感。在这众多名胜中;“惠济庙”、“界潮祠”、“护国寺”、“弥陀阁”、“先月楼”、“送子塔”、“梳妆亭”等更是精巧俊逸,别具一格。
若有兴游小孤山,可从彭泽县乘游船,1 个多小时即可登。拾级而上, 道两旁杂树掩映,修竹成林,这里不仅有各具特色的佛教园林建筑,还有历代文人雅士乃至乾隆皇帝的诗文题刻,足可令您赏心悦目。登峰达顶,一亭翼然,名梳妆亭,此乃眺望江景之最佳处。居高而望,小孤山倒映碧波之中, 正是山得水而活,水因山而媚,山青似黛,水绿如蓝,相映相衬,秀美之至。山光水色,恰似一幅清新别致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