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宗教寺庙

·东林寺·

“欲游山北东西寺”,是指庐山北部的东林寺和西林寺。这两座寺院都建立在东晋时代,是庐山北部建立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两座寺院。

东林寺选择的位置和地势很好,“正对香炉峰。峰分一枝东行,自北而西,环合四抱,有如城廓,东林在其中,相地者谓之倒挂龙格。”“寺南面庐山,北倚东林山,山不甚高,为庐之外廓,中有大溪,自南而西,驿路界其间,为九江至建昌(今永修县)孔道,寺前临溪,入门为虎溪桥。”这是宋代诗人陆游和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当时的描述。现在见到的东林寺周围情景,依然是当年的风貌。

慧远自公元 381 年(晋太元六年)到庐山,至公元 416 年(晋义熙十二

年)去世,在庐山 36 年。据说他在这 30 余年中,“迹不入俗,影不出山”。在东林寺聚集众徒,宣扬佛法,阐发佛理,论赞佛经。他派遣迎远禅师等人, 横跨荒漠,逾越葱岭,前往天竺(今印度等地)取经。迎远禅师等返回庐山后,在慧远主持下,将佛经译成汉文,与长安的名僧鸠摩罗什交换经本。慧远还撰写《般若经》序文。前后所著经、论、序、铭、赞、记、诗等几十卷, 编为《庐山集》。同时,慧远还与达官显贵、学者文人相交往。慧远虽不在朝,却声震遐逸,成为南方佛教和佛学中一个重要派别的领袖。

慧远在桓伊帮助下建成东林寺后,一直苦心经营,大力拓置,使东林寺迅速成为布局严整、殿阁繁复、规模恢宏的禅寺,影响广及海内外。慧远之后,南朝梁孝元构造重阁,庄严寺宇,晋王杨广为寺檀越,大力捐施,使东林寺继续保持着昔日的繁华和影响。进入唐代后,东林寺得到了朝廷宫府和文人雅士的更多关心和扶持,殿厢培室、亭台楼阁多达 310 余间,藏书 10000 多卷,僧侣达数百人;其建筑之恢宏,规模之巨大,足以睥视海内诸刹,“规模宏远,足称万僧之居”。自唐以后,禅宗兴起,东林寺成为禅宗重要阐扬基地,为全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