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建筑林立·

自 1885 年(清光绪十一年)以后,俄、日、英、法、美、德等外国殖民主义者开始侵占庐山,把庐山变成他们的乐园。他们建屋避暑,尽量占据宽敞、方便、幽静的地段,有的筑有庭院,有的还不只一处。他们修建的公馆别墅及教堂,一律为西洋式样构造,争奇斗胜,精巧华丽。屋内装磺陈设, 穷奢极侈。后来的中国军阀、政客、官僚、富豪又纷纷涌上庐山,也大兴土木,仿效西洋建筑构造别墅。这样,一座西洋风格的城市在庐山顶峰的北端出现了。

这类建筑中,既有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结构的罗马式建筑,如法国天主教堂;也有广泛应用线条轻松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和簇柱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为鲜明特色的哥恃式建筑,如美国圣公会教堂。另外,以罗马晚期的艺术形式和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为中心的东方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拜占庭式建筑、东洋日本式建筑和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亦在庐山有所表现。这些风格遇异的建筑在庐山数量很大,几乎所有洋人所建别墅和教堂、学校都属其列。而中国的巨商豪富、达官贵人所建别墅亦大都属于这些风格,从而形成了庞大的西洋建筑群,其最多时高达千余栋。这些建筑群掩映于绿树丛中,依势而造,争胜斗奇、异彩纷呈。

不仅如此,牯岭的西式建筑的布局也完全西化了。别墅群体沿山坡建置, 每幢别墅周围辅以悬铃木、山玉兰、五针松、银杏、水杉等树木和成片草坪, 幢与幢之间又以道路隔开,使建筑密度严格控制在 15%以下。这样一来,整个牯岭离散性房屋、自然式庭院、花园般的环境、网格式的道路和方块式的土地范围和谐统一,巧妙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自然景色的近代城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