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山禅林·

洞山,在宜丰县北同安乡,是我国佛教禅宗之一曹洞宗的发禅地,驰名中外的洞山禅林。

洞山始建于唐朝大中间。相传良价禅师四处云游时行至今宜丰县洞水(即葛溪边),见水中身影,顿有所悟。他从水中身影与“我”的关系中,悟出“吾心自有佛性”,于是不再游方参学而定居于洞山,并在此募地修建广福寺,后更名普利寺,创立了曹洞宗。此后便成为中国佛教主流之一,并在东南亚广为流行。而洞山,也成了佛山圣地和现今的旅游名胜。

良价,会稽俞氏子。出家后得法于云岩(今修水县)昙晟。良价学成后辞别昙晟时间:“有人间即你相貌,当何以答?”昙晟对良价说:“即遮个是“遮个”即“这个”,良价当时似懂非懂,一直见到水中倒影才觉悟出昙晟语中含意。

睹影顿悟,是良价说法的重要内容。宣传“王位君臣论”又是良价禅法中的一大特色。他将佛性与大千世界的关系附会为君臣关系。认为佛是君,应居本位,是本体,是空;客观世界为臣,应居偏位,是实体,是色。他的结论是:“臣奉于君,子顺于父,不顺不孝,不奉非辅”。利用佛教理论为封建忠孝观念找理论根据,他的这些思想由继承人本寂继承并进一步发展。本寂,福建蒲田人,19 岁皈依佛门,至洞山参良价,密契玄机,得其心

传。

本寂在宣扬禅宗思想的同时,将它与玄学联系起来:用《易经》语言解说“君臣王位论”,他的着眼点已不是佛理的空与色,而是为君的如何英明神圣,为臣应如何机灵忠顺地孝奉。从“沙门不敬王者”,转变为“痴情望圣容”的忠顺,表明了外来的佛教文化已经被中国的传统文化兼容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治与从属关系,再次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威力。

北宋绍圣年间,为纪念良价禅师“逢渠悟道”,在此建修了“逢渠桥”, 此桥的结构与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相似。同为“纵向单圈并列砌圈法”砌成,

是少有的珍贵古代建筑。过桥拾级而行,可望见“木鱼石”“考功泉”等著名景物。顺着浓荫蔽日的山径即到了普利寺。现此寺尚在。还有后法堂和僧房丈室两处建筑。寺前有七仙桥、佛塔林。洞山始祖良价禅师的坟塔,便在后法堂的塔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