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食脚鱼·

“青石板、白石桥,四皮桨,慢慢摇,摇到沙子埂,停在‘沙板’桥”。这个流传在鄱阳湖区的一则谜语,这个谜底用当地的土语来说,叫“脚鱼”。我们文字上的名字叫“鳖”或“甲鱼”。

脚鱼是龟类的一种,呈圆盘形,四条腿,头大、鼻长、尾巴尖;口阔牙利。而鄱阳湖的脚鱼又有特色,背壳青麻,肚板白,皮薄肉嫩,四肢有掌, 趾间蹼薄,趾爪锋利,与山区的脚鱼不同。山区池塘的脚鱼壳厚、皮黑、肉粗、但它们的共同点都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岸上爬行。它们的繁殖都是以卵孵化而出。提起脚鱼产卵孵化很有趣,它先爬到湖塘边的陡坎上,找一个泥土松软,背风向阳的静僻地方,以前爪固定身体,再用后腿抓爪作圆弧状运动,用力挖土,连续数次的“运转”,挖成一个约 10 公分深的“洞穴”, 然后产卵于侗内。由于它的产卵期多在 5~8 月,5~6 月是产卵盛期,因而这个时期的脚鱼,身薄体瘦,脂肪少,不好吃,甚至腥味重,所以捕捉的人也少。

鄱阳湖的脚鱼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只雌的一年只能产卵 15 至 25 个, 而山区池塘里的脚鱼每只每年产卵可达到近百个。它们的卵摆放在洞内,都是下面多而上面少的宝塔状。过去有过一传说,脚鱼孵卵是“呵气”,每天早晚要到洞边去 3 次,即是去“呵三口气”,方可孵出小脚鱼崽。其实不是这样,养脚鱼的工人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脚鱼孵卵不是靠“呵气”,只要有25℃以上的自然温度就可以孵出幼崽。

“黄禾的脚鱼,十月的螃蟹”,都是有名的佳肴。这是为什么呢?那是

因为早稻成熟和晚稻收割的时候,脚鱼吃了不少的稻谷,长得特别肥,这时也正是捕捉脚鱼的旺季。捕捉脚鱼的方法很多:有的用叉,有的用网,有的用钩钓,有的设陷阱等等。鄱阳湖滨的“红花洲人”捉脚鱼最得法,他们划着一片小舟,人在船上“扑通!扑通”击几下水,水底的脚鱼听见水响,就来了一个“此地无银三百两”,迅速动身钻进泥里,这样便暴露了目标。这时捕捉脚鱼的人手掌着叉,立于船头,察看水底动静,发现水泡冒出来,便知下面有脚鱼,立即用叉投向冒水泡的地方,不要几下,脚鱼就到手了。“团林村人”也很擅长网脚鱼,他们用 3 根四五尺长的竹杠子,扎成三角形,拉开三角网,在岸上“嗳!嗳!”地叫几声,水中脚鱼闻声潜逃,冒出水泡, 捉脚鱼的人看着水泡,跳进水里,把网伸向水底推几下,脚鱼就被网住了。近山而有田拢的山区人捉脚鱼的方法则是设“陷阱”,白天发现脚鱼爬动的脚印,晚上就偷偷地把水缸埋在脚鱼爬行的路上,点燃一支香火,脚鱼不知是计,误以为是莹火虫,迅速爬去捕捉,不知不觉掉进了缸里。

脚鱼餐食更富有情趣。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鄱阳湖滨地区有个张某人在外做县官,这个地方有很多脚鱼在田间爬行,损害了禾苗。当时人们不敢捉这爬虫,更不敢宰吃,老百姓便告状县府:此地“爬虫”为害甚盛,要求县官设法治理。见了状纸县官下令捉拿“爬虫”归案,从严处治。令如山倒, 每天都有数箩筐“爬虫”送到具府,积以数年之后,县府脚鱼堆积如山,官府上下恨之入骨,一只一只宰来烹食。百姓看到张县令敢于吃“爬虫”也胆大了,跟着吃起了“爬虫”。谁知这爬虫味道比鱼味还鲜呢!于是脚鱼横行禾田的历史便告结束,而人们对脚鱼的烹食却越来越讲究。鄱阳湖区的脚鱼美食更是享誉中外:红烧脚鱼味甜;清炖脚鱼味鲜;火炯脚鱼味香。而最佳做法是和肉烹煮,这样做的脚鱼放些辣、醋、蒜、姜等佐料,肉嫩且脆,味甜且香。特别是烹煮很熟的脚鱼,“船边”(即胶质边皮)质胶厚浓,吃起来粘嘴,真是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