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重教的风习·
赣南客家人大多原来就是中原一带具有文化知识的上层人士的后裔。例如初唐时期任中书令的兴国县人钟绍京,就是曹魏太傅钟繇的十五世孙,其先人在南北朝时避候景之难南迁入赣南定居。钟绍京自幼“苦读书,攻书法”。由于家学渊源,具有较高的封建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青年时科举及第,随后平步青云直上,官至中书令,成为江南地域第一个在京中做宰相的人。据史料记载,在唐至五代十国这时期,赣南地域共产生 3 名科举及第的进士, 他们都是客家人。当然,这与当时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与广东、福建地域相比,却是遥遥领先。到了两宋时期,赣南客家教育事业得到大发展,兴教讲学授徒之风蔚然盛行。私塾、学堂、书院遍布赣南, 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据《赣州府志》等史料记载,两宋 300 多年时间里,
赣南地域总计有 293 人进士及第,大大超过了与之毗邻的地区,这就是客家人继承“耕读传家”祖训的结果。自古以来,殷实人家请先生上门办学,设私塾,再就是一房、一姓、一村、一寨举办私塾、蒙馆、义学。其经费多来自由各姓氏家族、公堂捐献田产、山林,集资兴办的“文会”、“文社”。新中国成立以后,所有客家村寨都有中、小学,客家人崇文尊教的观念
更加发扬光大。如今,只要谁家子弟考上了大学,不仅父母全力资助以外, 亲朋邻友无不慷慨解囊,加之乡、村政府给予奖励,促进了客家子弟发奋读书的浓厚风气。自 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每年报考大学的考生之多、升学率之高,在全江西省除南昌市外,客家子弟都名列榜首。这一成绩无疑与赣南客家人崇文重教的美德风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