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古豫章十景·

南昌依山傍水而建,其自然景观超凡脱俗,人文景观更属不凡,历代高人雅士,都曾为之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使南昌各处佳景胜地日益传美于世。古豫章原先有“八景”,至清代,人们在“八景”之外又增添两景,谓之“十全十美”,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古豫章十景”。它们是“西山积翠”、“洪崖丹井”、“铁柱仙踪”、“滕阁秋风”、“南浦飞云”、“赣江晓渡”、“龙沙夕照”、“徐亭烟树”、“东湖夜月”、“苏圃春蔬”。

“豫章十景”每景都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般都与南昌的历史名人和地方历史紧密相连,许多优美的民间传说,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 “西山积翠”、“洪崖丹井”、“铁柱仙踪”均在南昌西郊的西山。它

贯连南昌近邻数县,距市区约十五公里。

西山绵亘三百里。它四时苍翠、舒展如画,故名“西山积翠”。自汉、晋至明、清的一千九百年间,便以其幽僻的环境和绮丽之景色,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宗教人士与文人学者,是历代失意政客隐居之地,许多文人学者也为之盘桓。道、佛两家,更是在此相争建宫立寺,故此山中观、寺遍布,最著名的有“玉隆万寿宫”、“梦山石室”、“紫阳宫”等数十处。

“洪崖丹井”是豫章十景中最为古老的著名景点。位于梅岭人口处。南昌市湾里区水厂附近。这里岩壁峭立,飞泉迸溅,人称“洪崖瀑布”,传说古代有洪崖先生得道于此,并在涧中凿井五口,汲水炼丹,丹成后飞升而去。

洪崖峭壁上现仍有许多摩崖石刻,有些镂文因年久风蚀,字迹已难辨认。现依然清晰可见的石刻,是南宋淳熙乙己年冬的石刻(公元 1185 年):“海陵周次张、龚苏中、邺枚帷,以淳熙乙已冬,携搏访药臼,徘徊不觉暮矣。曝西日,掬清泉,相与乐而忘归。”在石刻的左边,有闽长溪游起南题刻的佳联:“两峡悬流联瀑布,一泓活水喷洪崖”。传说欧阳修游历天下名山之后来至洪崖,有翠岩寺和尚取罗汉茶、汲洪崖水请为品尝。欧阳修喷了一口, 顿感脑清身轻,连称“此处乃好山、好水、好茶,实为天下无双,可惜天下泉水名次已定至七,洪崖水只好屈居第八了。”故洪崖又有“天下第八泉” 之称。洪崖附近原有洪崖亭、仙人桥,灵官坛以及佛道两处著名的翠岩寺、紫清宫,是历代来昌游人必到之处。

“铁柱仙踪”,在南昌市西郊的西山万寿宫门前,此处左侧有一口井, 叫“铁柱井”。传说许真君在治水时,将孽龙镇压在此井内,并立下偈文: “铁柱镇洪州,万年永不休。八索勾地脉,一泓通江流。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薄收。地胜人心善,应不出奸谋,若有奸谋者,终须不到头。”

“滕阁秋风”、“赣江晓渡”、“龙沙夕照”这三景,分布在南昌城西、滨临赣江、抚河之畔,形成了以“滕阁秋风”为龙头的四点一线佳景线。

“滕阁秋风”,实指江南名楼膝王阁。此阁原由唐高宗的第 22 子李元婴

任洪州都督时(唐永征四年,公元 653 年)所始建,经唐、宋、元、明、清, 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历代阁址均有变迁,但都在距原址百米之内所修建。历代为江南的旅游胜地。

滕王阁从唐永征四年始建,历代屡建屡废,前后共达 28 次。第 29 次重

建的膝王阁,则是在 1989 年重阳节胜利落成的。现今的阁址,在南昌市沿江

大道中段的赣江与抚河交汇合流之处,离唐阁旧址仅百米之遥。

据载,历代所修建的膝王阁大小规模不一,风格也不尽相同。其中阁基最高的是唐大中二年(公元 848 年)所建,高达 1.4 丈;阁身最高的为宋大

观二年(公元 1108 年)所建,阁身竟达 16.2 丈有余;阁内房间最多的,要

算唐大中二年和明嘉靖五年(公元 1526 年)所建,约有七间之多,阁址东西

长度约 8.6 丈,南北阔有 9.2 丈;阁周围围墙最大的,是明嘉靖五年所建, 有七十四丈多。历代膝王阁除本身的建筑外,另还有许多附属建筑,宋代有驿厅、小阁、江亭、津馆等。明代有迎恩馆、环游阁。清代最后重建的滕王阁分上下两层,阁中有王勃《膝王阁序》屏门,是为北平翁方纲所书。上层前楼匾额题为“西江第一楼”;后楼有篆刻韩愈《新修滕王阁记》。滕王阁的著名,与王勃所作《滕王阁序》密不可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百年来,为南昌平添了多少风流。

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后,王绪曾为膝王阁作《滕王阁赋》,王仲舒又作《滕王阁记》,简称“三王”所作序、赋、记。后大文学家韩愈又作《新修滕王阁记》。由此王勃、韩愈等人开创了“诗文传阁”的先河,使之后来的文人学士登阁题诗作赋相沿成习。真可谓序以阁流芳,阁因序传名。

1989 年重阳节落成的滕王阁,筑有园林式围墙,阁主体下部是象征古城

墙的高台阁座,高达 12 米。阁座之上,取“宋阁”“明三暗七”格式,共计

9 层。阁高为 57·5 米,建筑面积共 1.3 万平方米。两旁对称各有一级高台。主楼碧瓦丹柱,斗拱重檐。苏东坡手书“滕王阁”横匾高悬于主阁前额,正门两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巨联则是毛泽东生前所书。阁内有巨幅长卷“人杰图”、“地灵图”。还有磨漆画《百花百蝶图》,寄托着对磨漆画鼻祖、滕王阁的始建者李元婴的怀念;汉自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谈的是王勃当年南下省亲“风送马当”的传说,再现了“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风仪。

拾级登阁,极目远眺,可览四方胜景,可得八面来风,可发怀古之幽思, 可展今日之情怀。一座名楼滕王阁,历经沧桑,数度兴废,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九十年代,终又在赣江之畔重展新姿雄风,祈期祝福之余,甚是怀念历代登阁题诗作赋的先哲前贤,正是他们的珍诗奇文,使得膝王阁历千载沧桑而盛传不衰!可谓情以阁起,文以阁传,阁以文传!

这期间,历史留给人们的思索,是何等的耐人寻味⋯⋯

“南浦飞云”在滕王阁以南的抚河桥畔,建于唐永征四年(公元 653 年)。迄今也有一千三百余年。此亭背城临江,景色秀丽,王勃当年作《滕王阁序》时,“南浦飞云”,已为豫章十景之一。

南浦亭是古代送客别友之处,后为接送官员的驿站,“江郎才尽南浦亭” 的典故便出在此处。

相传南朝有人名江郎,又叫江淹。从小聪明出众,他出生的那个晚上, 母亲梦见文昌帝君手执一枝七彩笔,在江淹眉心上点了一个小红点,并将这支七彩笔放置在江淹怀中。

江淹五岁能诗,七岁能文,他的《别赋》和《恨赋》曾名噪一时。皇帝封他为御中丞。他觉得每日做无聊文章,甚为烦恼,后被贬为豫章王纪室参事。一日,江淹在南浦亭酒醉而睡,梦见一神人说:“吾的七彩笔在卿处已多年,现可见还。”江淹从怀中摸出一支七彩笔奉于神人。从此,江淹再无好章佳句,故有“江郎才尽南浦亭”之说。

“南浦飞云”今为南昌的旅游胜地,每逢阳春三月,对岸三村桃花艳红如霞,江中舟揖往来如梭,男女老少在此结伴登舟,观赏桃花。王安石曾有诗赞曰:“南浦东岗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写出了南浦亭畔春日融融的景色。

“赣江晓渡”在膝王阁北面,现今的八一大桥桥头边。赣江渡口自晋朝便有,这里江水清碧,风光宜人,清道光年间(公元 1821 年)正式辟为官渡。是当时沟通南昌、新建的主要渡口。

“龙沙夕照”在南昌西北面赣江之滨,现下沙窝以远地段。据《寰宇记》载:昔时该地“洲北七里一带,江沙甚白而高峻,左右居人均见龙迹。”故称之为龙沙。《水经注》载:“赣水,又北迳龙沙西。沙甚洁白高峻而时有龙形。连亘五里中,旧俗九月九日升高处也。”唐代,此处易名“龙沙亭”。每当夕阳西下,落霞辉映洲沙,光彩夺目,宛为一条游龙,其境变幻莫测, 稀世少有。

“徐亭烟树”、“东湖夜月”、“苏圃春蔬”都在南昌市区内的湖光粼粼之处。

“徐亭烟树”在南昌市内的西湖南岸,此处傍湖垂柳如带,绿枝掩映中有一座八角亭,每当春雾蒙蒙、秋雨绵绵之际,亭间湖畔,柳重烟深。

徐亭,又名高士亭,也名孺子亭,是为纪念后认高士徐稚所建。

徐稚,字孺子,豫章北沥村人。生于和帝永元九年(公元 97 年)。他广

采博学、天文、地理、历算、占卜无一不通,宁帝建宁六年(公元 168 年) 去世。

孺子自幼家境贫寒,苦读不辍,年轻时便闻名海内。他清贫自乐、淡泊自守,曾四次察举孝廉方正,五次辟召为宰府,三次举为茂才,均未赴任。王勃所作《滕王阁序》中的“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著之榻”,说的就是豫章太守陈著厚待徐孺子的故事。

陈蕾仰慕孺子才学,专备一榻留于孺子,孺子去则将榻悬起。孺子终身不仕,后人为纪念这位布衣平民,特建“高士祠”。据陈弘绪《江城名迹记》所载:“高士祠在东湖南小洲上,即旧孺子台,一云孺子亭。南唐时重建。范士为像,俨然汉代衣冠。”

孺子亭于三国吴永安年间(公元 258~264 年)始建。明初,太宗许方在此立高士词。嘉靖年间(公元 1522—1566 年),徐孺子后裔徐樟立亭于祠北。

明万历年间(公元 1573—1620 年),南昌知府卢廷选,在此垒石为基,植柳

为环。尔后直至民国十九年(公元 1930 年)重修。

抗战时期,“徐亭烟树”惨遭日军破坏。1982 年,南昌市政府拨专款重修“徐亭烟树”,并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 3 倍。辟为“孺子事公园”,如今, 其亭角翼然水绿树之间,是南昌人民游览休憩的好场所。

“东湖夜月”和“苏圃春蔬”在南昌市八一公园内的东湖之中,它们似一块天然巧成的翡翠,嵌在珠光宝气的闹市区之间。满湖碧水,映衬着百花洲的奇花异草;而“苏圃春蔬”就位于“东湖夜月”的东小洲上,更为其平添几分田园风韵。每当夜幕低垂,星月交辉之际,“东湖夜月”的清姿秀色, 更是撩人心魄。历代无数名人高士,曾为它的清姿秀色所倾倒,就连词风豪放的辛弃疾,也常在此留连小憩,寻觅诗情,每每柳外寻春、花边得句,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词章。

东湖波间,百花洲畔,浓柳疏竹掩映的小洲便是“苏圃春蔬”。此处亭

台巧致,曲径通幽。朝辉夕晕之时,波光倒影,迷离潋滟,疏风淡月之中, 轻歌互答,笑语融融。凡来南昌游历之人,都以先游“苏公圃”为快事。

“苏公圃”是宋代名士苏云卿隐居之所。苏云卿于南宋绍兴年间到南昌, 在东湖小洲上结庐独居,白天挑水浇菜,夜晚秉烛织履,常将盈余接济乡邻, 人们尊之为“苏翁”。苏云卿少年好友张浚在朝为相,遣人前来请其入朝为官,苏半夜悄然离去,从此一去不返,后人慕其高洁,曾立“苏公祠”以祀。“苏圃春蔬”也就成为豫章十大盛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