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山·

麻站山在南城县西约十华里处,这里山势秀丽,万木葱笼,鸟语花香, 物产丰富。不仅有奇特壮观的飞瀑“玉练双飞”,还有千古流芳的“鲁公碑”、著名的“半山亭”、“仙都观”、“神功泉”、“龙门桥”、“丹霞洞天”, 并留有优美的民间传说。故《云籍七签》和《名山志》上说:“中国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分布九洲四海,只独有麻姑山,既有洞天,又有福地, 秀出东南。”

麻姑山属武夷山系军峰山之余脉,海拔约 500 米。相传此山曾出麻姑仙子。唐时,皇帝曾为之立庙,道士争相来此讲道,成为中南一带道教中心, 名噪一时,麻姑山名也自此而得。

麻姑成仙,传说纷坛。据流传较广的《麻姑献寿》所说:古时盱江的麻坊,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人称麻姑。有一年,地方闹瘟疫,麻姑不辞辛劳入山找药,感动了山中仙翁。仙翁指教麻姑,要救乡邻,唯有取来瑶他的碧莲仙草。麻姑便以仙翁赐给的大米、清泉、药草,精心酿酒,献与王母庆寿。王母大喜,留住麻姑于瑶池,麻姑乘机采得能起死回生的碧莲仙草,返回家乡。从此,盱江河畔瘟疫绝迹,人寿年丰,江山毓秀,人才辈出。麻姑也得道成仙,千古传颂。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秦时,大学者华子期不远万里来到麻源著书,后人争相来华子岗找他藏在石室的著作;晋时,大医学士葛洪炼丹于此地,至今仍有葛仙之遗迹;唐时,颜真卿在山上写了《麻姑仙坛记》,他的书法以这本为最好,是仅次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天下第二书;宋时,大哲学家李靓在麻姑十贤堂讲学,前来听讲的各地学士达千余人⋯⋯。无怪乎明朝广西副使王华在《集麻姑序》中这样写道:“吾盱为江右之名郡,山水之秀天下称焉。而麻姑又郡山之特殊者,故晋唐宋来逮我朝诸名公闻人,慕其名者未必不一游。”

确实,麻姑之秀犹如一幅永远看不够的山水画。山由脚拾级而上,约五里地便来到半山亭,半山亭原名“垂玉亭”,瀑布泉垂于亭左,明代正德七年重建。因亭正处于山的中段,便改名为“半山亭”。从半山亭抬头向山上看去,只见两道飞泉犹如两条白龙,从悬崖飞流直下一百余尺,岩旁有石雕“玉练双飞”四字,苍劲有力。古人曾经赋诗曰:“山高激迅湍,清振林下响。飞雪溅千岩,白虹垂万丈。来此坐移时,森然毛发爽。”

沿涧而上数十步,就到了“龙门桥”,龙门桥原叫“三峡桥”,建筑雅致,别具一格。桥上架设长亭,桥下垂着水帘。游人凭栏远眺,只见山石开裂,水在桥下直泻深潭。桥下有一水帘洞,洞门隐在水帘之中,像一勾半月挂在石壁之上。以朝天上的斗牛。龙门桥下遍布奇形怪石,怪石组成一个个小潭,有的形如星星叫星潭,有的形如月亮叫月潭,还有龟潭、伏狮潭等。

其他怪石或竖立、或斜倚,或蹲、或卧,千姿百态,不胜观赏。

越过龙门桥,涧水淙淙作响,幽胜异常。这就是著名的“神功泉”。岩底有清泉一勺,自岩石隙缝中流到一个石盂里,石盂一尺方圆,深不及尺, 刚能入勺,以勺舀水,淘之不于,故名“一勺之多”。泉水清例冷凉,具甜味酒香,比普通水稍重,相传即酒泉。明代邵书郎曾书写“一勺之多”,至今墨迹犹在。据说麻姑酒便是用此处的水酿成酒。

沿“一勺之多”上行数百步,便是麻姑山的游览中心——仙都观。仙都观位于四面环山的一片宽阔的高山平原上,相传麻姑在这儿成仙。古时建有“仙都观”。据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题写的《麻姑仙坛记》载:仙都观兴建于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观内塑立着各式塑佛。麻姑神像端庄,体态丰硕,含眸凝视,微露笑容,观内装饰得一派金碧辉煌。可惜观内今已荒芜,仅剩一块写着“小有洞天”的匾额。

仙都观门外有一山,五峰隆起,人们称之为五老峰。其四周有飞炉、葛仙、秦人等山峰环绕,巨木修竹,高低映掩,有如屏障。

“姑山自昔称名山,山中风景非人间”。古传麻姑山 36 峰、13 佳泉、99 座庙字,5 大潭洞,可谓“山灵果实,福地洞天”,真是枚不胜举。

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还是它的物产。当地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姑山山高风景美,山名还是茶酒米。

麻姑茶,是山上传统名产。茶汤翠绿,开胃提神,饮后齿颊留香。古人黄堂有诗云:“金炉伏火长烧药,宝鼎浮烟旋煮茶。”可见麻姑茶久享盛誉。

麻姑酒,素有“寿酒”之称,香气浓郁,口味甘顺,醇度适中,饮后健脾醒脑。数十年来,被誉为黄酒类名产,曾获国际酒赛银牌奖。相传麻姑酒系神功泉水所酿。

麻姑米,又名银珠米,相传宋代已用此米作贡品。经历代农民的辛勤培育,这种米有与众不同的优点,其色如银;粒如珍珠。煮饭,其饭软而带韧性;煮粥,其粥香而浓粘。1959 年,麻姑米曾参加在印度举办的世界农业博览会,受到外国朋友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