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迹鄱阳湖

“三苏”当中,在江西游览的次数最多,游览地域最广的要数苏轼。鄱湖四周则更是密集着苏轼的足迹。他为我们留下的诗文也极多,仅是吟咏庐山的诗作就有甘多篇。

形似洪钟的神州奇景石钟山,屹立在鄱阳湖与长江的汇流处。山上怪石林立,碧绿无垠的鄱阳湖水从石钟脚下注入长江,春泛夏涨,秋明冬静,“石钟”一带的湖光山色,气象万千。“石钟”山名从何所得?曾经引起许多游人的兴趣。公元 1048 年农历六月初五,苏东坡送子上任去江西德兴县,途经湖口,月夜泛舟在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了实地考察,一揭“石钟”奥秘,写出了不同凡响的《石钟山记》。

石钟山河以得名?众说纷纭,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主张“以形定名”, 一类主张“以声定名”,郦道元是“以声定名”的创见人,他认为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所以声如洪钟。这种说法,苏东坡是存疑的。所以他亲临其境考察一番,发现石钟山“下皆石穴罅,微波入焉,涵清澎湃而为此也”,又见“有巨石屹立中流,石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有窾坎鞺塔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他这个论证虽也失之偏颇,但比郦道元的说法的确前进了一步,从而更接近于事实。

“石钟山记”这篇游记,作者以身临其境的实际考察,弄清石钟山山名来由,并以此而阐明了一个道理:凡事必须耳闻目睹而不可主观臆断。为了纪念这位大文豪的考察功绩和非凡文采,后人在石钟山上建有怀苏亭,立有

《石钟山记》的碑刻,真是“地以名贤重”,自苏东坡夜探“石钟”之后, 这里便成了游客们的必邀之地。

元丰七年(公元 1084 年),苏轼往筠州探访弟弟苏辙,又舟掠鄱湖,迂道游览了都昌的南山,在南山岩壁间题刻了《野老泉》,留下了名诗《过都昌》,名山得名人,名人重名山。都昌南山和它的野老泉因为苏诗和苏刻而闻名于世。数百年间,这颗文星一直闪耀在鄱湖之地。今天,人们游览这些旅游胜地,实地吟诵这些佳作,真是趣味无穷,别有一番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