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方言·

赣州方言也就是赣州话。解放前,赣州方言仅限于城墙内居住的城市居民使用,而城墙外居民使用的语言则与赣州的方言截然不同,故城内方言成为一个界限十分明显的方言岛。解放后,赣州话的使用范围已扩展到了郊区的厂矿居民区,但郊区农民使用的语言仍与赣州方言不同。

郊区农民使用的语言和赣南各地一样,属于客家话,而城内居民使用的语言则属于西南官话。

赣州话中没有卷舌音声母,遇有 zh、ch、sh 的音,均发成 z、c、s,遇有 r 的音则发成 y,韵母也与普通话有很大区别。赣州话的词语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特殊用词,如太阳称“日头”,厨房称“灶前”,胖子称“肥牯子”,一点点叫做“一毛毛子”,时间很短称为“一刻子”,坑称为“坞”,过去称为“老早”等等。另外,在赣州话的常用词汇中,还有合音的现象,即按照古代的反切原则,将双音节的词取前声后韵读为一个音节, 如:“不要”一词读成 biào(骠),“没有”读成 miù(谬)。近年来,由于受普通话的影响,赣州话的词话和声调出现了逐渐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那么,赣州话在历史上是如何形成的呢?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赣州话是因明朝的王阳明在赣州采用行政手段大力推行官话的结果。当时的官话与本地语言相结合,就形成了赣州话。民间素有王阳明传话的说法,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另一种看法对王阳明传话的说法提出怀疑,认为语言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在古代不大可能靠行政手段改变一个地域内居民的语言,只有居民的成份发生重大变化,语言才会发生变化。赣州方言的形成是由于赣州市的地理位置特殊,城市居民的成份因南来北往的官员、商人、脚夫、手工业工人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也可能是大量外地军人的入驻才使赣州话变成西南官话, 从而形成了这个特殊的赣州方言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