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自然景观

·峰峦·

庐山方圆 500 里,大小山峰重叠。庐山究竟有多少峰?历来众说纷坛。

有人说是 99 座,也有人说是 96 座。它们千姿百态,形状各异。有的浑圆如华盖,有的绵延似长城,有的如鹤唳长空,有的似龟行大地,有的如明镜高悬,有的似仙鞋失水,有的仿佛炉生紫,有的好像船航苍海,这些山岭依次是:仰天坪、城墙山、鹤鸣峰、龟行峰、石镜峰、大孤山(即鞋山)、香炉峰、铁船峰。它们从形态上看都各自斗艳争奇,气势非凡。如上霄峰高摩天穹,含鄱岭俯揽波澜,双剑峰如双剑插云,九叠屏似九障九叠,犁头尖耕云播雾,好汉坡鸟道天梯。如此等等,各有特色,高度都在 1000 米以上。尤其

是东南面的五老峰,高 1436 米,雄伟壮观,气象万千,历代作家有大量诗文

加以歌颂。庐山最高峰是大汉阳峰,高 1543 米,挺拔高峻,耸入云端。人们登临汉阳峰顶,北望长江如带,南观鄙猢如镜,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庐山群峰,有的挺拔,有的秀丽,姿态迥异,这是它和五岳名山不同的一大

特色。·云雾·

匡庐秀奇,云雾缥缈,云峰相衬,锦上添花。每年均雾日为 190 多天。江西四面山岭耸立,中间比较低平,形成了一个盆地。而北部都阳湖的

水气连天,时化为云虹,凝成烟雾,所以庐山常笼罩在烟云迷雾之中,而增其变幻之美。就因为这襟江带湖的关系,庐山的湿气很盛,因此山中云气出没无常,诸峰忽隐忽现。瞬息间云海密布,弥漫山谷,咫尺之间不能辨物。清初学者黄宗羲,曾专程从浙江来庐山游历,他在游记中载庐山有“三

奇”。他说:“生平见雨,皆上而下,此雨自下而上,一奇也。闻者,雨声、风声。云之有声,今始闻之,二奇也。云之在下,真同浪海,小山之见其中者,无异蕴藻,三奇也。”黄宗羲说的第三奇,就是云海,或瀑布云。至于他说的雨往上飘和云有声响这二奇,也是庐山云雾中的奇特现象。当峡谷中向上吹的风力,比雨往下降的重力大的时候,雨滴就随风往上飘了。这种“雨自下而上”的奇特现象就出现了。风声、雨声是人们常有的概念。云声,则人们没有这样的概念。庐山的云声,是伴随庐山云的运动与山谷相激荡而发生的,它与松涛声是同一道理。庐山云雾的这“三奇”,确是令人神往的。

庐山云雾,四季皆有。夏季最多,秋季较少。夏季云雾多在山顶,冬季云雾多在山腰,这是因为冬季水汽凝结的位置低于夏季,所以冬季云层的位置也就低于夏季。春夏之交,由于水汽多、季风变换,群峰经常云遮雾罩, 烟霞弥漫,天气忽晴忽雨,变幻莫测,云雾也诡橘奇特,变化多端。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真有使人“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苏轼《题西林壁》诗,是农历四月间作的,这正是庐山云雾变幻最多的时候。这种穷极造物变化的奇景,千百年来一直使人们如醉如痴。·瀑泉·

庐山素以瀑布见称,而其中三叠泉堪称第一。

三叠泉在江西星予县庐山五老峰后,其泉下注盘石,三叠而后至地,亦名三级泉或水帘泉。其源头处,可见几十条白龙滚滚流出山口,四周石壁高摩苍穹,泉流又在翠谷里分散,这才汇合到深潭去,磅礴激荡,终于突围冲出一个山口,而倒泻下来,喷雪飞银,成为天下壮观。

这泉和一般瀑布不同,不是循崖壁直泻而下,而是几径曲折才下坠至地。尤以夏季洪雨时,万洪巨发,其势奔腾,不可遏抑。最初由五老峰东北岩口,

悬空直注于盘石上,袅袅一如匹练,经盘石之反激而立成齑粉,蒙密纷坛地喷洒于第二级的盘石上;再度汇为洪流,下注于龙潭,形如奔马,声若洪钟。泉水从山巅下垂,深长约 1200 米。经过三叠,每叠都有一节停留。但游人远远望去,可见白练横天,迢递空际,而背后怪石奇岩,嵯峨千百丈,目力无法尽睹。游者称庐山三叠泉,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真天下绝景,非谷帘双瀑所可方!

欣赏三叠泉可以从山上俯视,也可以从山下仰观。从牯岭镇行至青莲河谷,在“观瀑亭”、“六合亭”等处探首鸟瞰,可见三级飞泉持雷挟电,直下深谷。从山下仰视则须从海会镇沿新修的公路乘车到公路尽头,然后下车步行,穿过谷中巨石间名叫“玉川门”的奇特石洞,便可到瀑布下的深潭。无论从山上俯视,还是从山下仰观,要一睹三叠泉风采,均须走边壁小径, 路途既远,道又难行。但寻访名胜,需不畏旅途艰险,才能达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