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北和合·

“和合”,是流行于南丰县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城郊水北村,又称“水北和合”。它是傩舞的孪生艺术。据地方志载:古时立春日,乡民“春祭”仪式完毕,“和合”便到场献舞。后来发展到每年,83 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起,直到正月十六日止,在城乡各处献演。

“和合”舞的基本内容和形式是儿童题材的古典双人舞。两个演员分别扮作金重玉女,上身穿阔袖斜襟便服下身穿紧口彩裤,头戴发绾双髻、天真嬉戏的面具、一持花、一持圆盒,在节奏欢快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先摆下几色果品,你敬我让,继而猜拳争胜,继而又试图偷果,其中“禾雀尾”、“揩痒”、“捉虱”等动作,把儿童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和合” 舞的伴奏只有两面小鼓和一副小铜钹。演奏时,一人司鼓,两鼓轮击,发出“剥咚、剥咚、剥咚咚、咚咚”的音响:一人击钹,平击、侧击和拖击交替变化,在鼓声中有节奏地伴入“嘎嘎且,且且嘎”及“且——嘎”的钹响。这两种器乐的响声,类似当地方言:“播种、播种、家家去。”寓含着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勤劳的农家又忙耕耘的意思。因此,“和合”成为古代农民祈求人寿年丰的一种祝福形式,为人们所喜爱。只是后来流入城镇后,为迎合商贾市民的趣味,表演道具中增加了笔砚算盘。

这种独具风格的民间舞蹈,究竟起于何时?尚未见有文著,但在南丰县民间却有这么一个传说:古代水北村有个农民,家贫如洗,大年三十仍然下地劳作。忽然,他听到土垅深处传出鼓钱之声,挖开土垅一看,只见两个活泼天真的小孩在一个洞里舞蹈,一见生人,立即遁逃。农人急追上前,抓住一个,但转眼间抓住的小孩也不见了,手中只留下一副儿童脸谱的面具。农人疑虑地向村旁寺院的一个和尚请教。和尚看了面具后说:“这是仙府一对双生兄妹,称为“和合”,在年终岁尾的时候,他俩歌舞戏耍,祈求吉祥。此舞若流行人间,将是人寿年丰,万象太平。”这位善良的农民将此事传扬开去,于是农民们就编出“和合”舞,代代相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