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改写情况:

指定两名学生朗读《我的小天地》修改稿,让学生进行课堂评议,依据“看仔细、写具体”的要求,可以评别人的,

也可以评议自己修改前后的习作。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三味书屋”。 1.指导学生将三味书屋与百草园进行比较。

提问:“三味书屋”这部分写了哪三层意思?是怎样同“百草园”进行对比的?(边讨论边板书)

提示:①三味书屋由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里面的陈设只有一块匾、一幅画,是封闭的,十分单调、沉闷,远不及百草园内景色鲜艳,生物丰富, 环境开阔、优美。

②三味书屋里的先生对学生死板而冷漠,不愿学生提问,“我”问他“怪哉”这虫,他便“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他远不及长妈妈和闰土父亲亲切、耐心:长妈妈娓娓地讲“美女蛇”的故事;闰土父亲在“我” 问他捕鸟得失的原由时,他是“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③三味书屋内学习的内容是令儿童无法理解的古文,远不如长妈妈故事的神奇,也不如闰土父亲所教的捕鸟那样有得益。

提问:从这三处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喜欢哪种学习生活?

(板书)喜欢百草园,不喜欢三味书屋。2.理解三味书屋中使“我”感兴趣的事。

提问:三味书屋里面有没有使“我”感到有趣的事?是先生教导的吗? 提示:

①有两个使“我”感兴趣的地方:第一是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爬上那里的花坛可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第二是当先生读书入神时,“我们”便可以做指甲戏、描绣像。

②这些都是三味书屋中较有趣的事儿。当然不是先生教的,先生是绝对不允许的。

  1. 理解课文通过对比来揭示文章含义的写法。

提问:“我”(又是孩子的代表)喜欢的是百草园内的生活,三味书屋中的学习内容不能吸引人,大家情愿到后园去折花捉虫,情愿做指甲戏、描绣像,而作为封建教育代表的“先生”却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孩子喜欢的,先生阻止;先生提倡的,孩于毫无兴趣,这一矛盾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一矛盾表明了封建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对孩子们毫无吸引力,并且束缚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1. 学习“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①指名学生找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间”的过渡段,并且朗读。

②提示:a.课文题目中“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地点的转换为记叙顺序的,其中“到”指出了两地间的过渡。由此看出,本文题

目的格式和本文的结构是一致的。b.课文第九段(过渡段)不仅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内容上表明,在当时“我”的心目中,去“三味书屋”是出于对“我”的惩罚,文中一组“也许”,是对自己干错事的揣测。从中可看出“三味书屋”在孩子心目中的黑暗形象。

三、指导学生增写《我的小天地》的后半部分。1.提示:

①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揭示了封建教育的失败,这种教育不能吸引孩子们,对孩子们智力的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毫无益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实际上是从一个自由的天地进入了一个禁锢的天地。

②我们现在的学校生活,与鲁迅先生当时的学校生活完全不同了。尽管我们也有和鲁迅相同的经历。由个人家庭的小天地,进入到集体的学校的大天地,但是(教师手指板书)学校的环境、教课的老师、学习的内容都是大不一样了。我们现在的学校生活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以《从⋯⋯到⋯⋯》为题,增写《我的小天地》的后一部分。“从⋯⋯到⋯⋯”如前面所说应表明两个地点的转换,题意要求:写出从个人的家庭的小天地到集体的学校的大天地的生活。题中省略号部分的地点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来拟写。两地的时间不限。

  1. 思考片刻后,指定两位同学口头述说增写后全篇作文的构思。

  2. 布置思考作业:下一节课书面写出《从⋯⋯到⋯⋯》一文,课外先收集好材料。要求仍是“看仔细、写具体”。

(陆鉴三、徐渐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