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波

一、物质波概念形成的基础

在二十世纪以前的经典物理学中,波和粒子是物质的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粒子存在于空间的某一区域,与不连续性相联系,通常用体积、长度、动量、能量等物理量来描述它的状态和状态的变化.而波是弥漫于空间,与连续性相联系,通常用波长、频率、位相、强度等物理量来描述.在解释物理现象时,粒子的观点总是与波动的观点相对立的、互相排斥的, 是一种典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历史上关于光的本性的探讨就是一个典例,在十七世纪以前,同时产生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在这二者的争论中,由于几何光学发展的需要和微粒说的倡导者——牛顿的影响,把光看作是快速粒子流的微粒说占主导地位.随着物理光学的研究的深入,十九世纪初,光的波动说异军突起,占了主导地位.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成功,又进一步加强了光的波动说的地位.但时隔不久,在研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问题又重新发现波动说面临的巨大困难.特别是对光电效应的研究,虽然可以上溯到赫兹,但一直是光的波动说难以完满解释的现象.二

十世纪初,普朗克提出了能量子概念,从此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05 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能量子”假设的启发下,提出了光量子(光子)的理论,指出,一束单色光,是一束以光速 C 运动的粒子波, 这些粒子称为光量子,即光子.每个光子都有一定的能量,对于频率为ν 的光,每个光子的能量为ε=hν,h 为普朗克常数.光束的能量就是这些光子能量的总和,一定频率的光,光子的数目越多,光的强度就越大.以此完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从此使人们对光的本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即从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表现出光的波动性质,而从光电效应等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现象中又表现出光的粒子性.这样历时三个多世纪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的争论,由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观点所代替,为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