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子的发现

1.电子的速度与荷质比的测定

从 1886 年起,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长达五十年的时间里,英国物理学家 J·J 汤姆逊一直从事气体放电现象的观察和研究,他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法,证明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汤姆逊的实验是在克鲁克斯管的两旁分别加了电场和磁场,发现阴极射线都会发生偏转.只有带电的粒子才会既受到电场的作用,又受到磁场的作用.他从阴极射线和带负电荷的粒子在磁场作用下遵循同样的路径,证明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组成.1897 年汤姆逊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测定了阴极射线微粒的速度和荷质比 e/m.

第一种方法:让阴极射线通过一条狭缝进入法拉弟筒,测算电量、能量,并用磁场使其偏转,再测算轨道半径,以求得“微粒”的速度和它的荷质比 e/m.

设微粒的质量为 m,微粒的速度为 v,微粒所带的电量为 e,N 为一定时间内进入法拉弟筒内的微粒数.显然,法拉弟筒所获得的电量为

Q=Ne

若进入法拉弟筒内的微粒的动能因碰撞全部转变成热能,则微粒流的动能的大小可由温度计温度变化测算得到,并且其量值为

W = N· 1 mv2

2

然后,用磁场使射线偏转,以 R 表示微粒轨道的曲率半径,则有:

mv2

Bev= R

由以上三式可得:

e = 2W

m B2R2Q

这样,只要测出 W、Q、R 就可算出 e/m.汤姆逊用这种方法测得: v~5×109 厘米/秒

e ~2×107 电磁单位 / 克

m

第二种方法:同时利用静电场和磁场使阴极射线发生偏转.先 加上一定强度的电场使射线向一方偏转;然后,再加一垂直磁场,使射线向相反方向偏转,调节磁场强度使光斑回到原来的位置.此时,两种场作用在射线上的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即

evB=eE

式中:E 是电场强度,B 是磁感应强度,e 是电子的电荷,v 是电子的速度.所以

v=E/B 另外,再用磁场使粒子发生偏转,此时

mv 2

evB= R

式中 R 为粒子在磁场中运动所形成圆弧的半径.由以上三式可得:

e E

m = B2R

这样通过测出E、B、R就可求得v与 e .

m

汤姆逊用这两种方法做实验时,使用了不同气体(空气、氢气、二氧化碳)和不同材料(铝、铁)做电极进行的,得到了相同的荷质比数值.说明 e/m 值与阴极材料无关.明确地证实了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1897 年 10 月汤姆逊把他对电子的发现公布在长篇论文《阴极射线》一文中.

汤姆逊所得结论可以归纳为三方面:

  1. 原子不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借助于电力的作用,快速运动的原子的碰撞、紫外线或热,都能够从原子里分离出带负电的粒子.

  2. 这些粒子具有相同的质量并带有相同的负电荷,无论它们是从哪一种原子里得到的,并且它们是一切原子的一个组成部分.

  3. 这些粒子的质量小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的千分之一.

汤姆逊起初把这种粒子叫做微粒,后来才被称为“电子”.2.电子的电荷测定

为了证实基本电荷的存在,在测出电子的荷质比 e/m 后,还要测定电

子的电荷.

最早测 e 值的方法是汤姆逊的研究生杨森德提出的.他测量的设计思想是利用化学电解实验,从电极上获取带电的氧气,再除去臭氧,而使离子形成“云”.通过观测它们的下降速度,并利用斯托克斯定律计算小水滴质量的方法,1897 年测得电子电荷为 2.3×10−19 库仑.次年汤姆逊先用 X 射线使小水滴带电,测得

e=6.5×10−10 静电单位.

1895 年初 C·T·R 威尔逊建立了第一个在无尘大气中凝集水蒸气的装置.1896 年他用一个原始的 X 射线管照射云室而产生了浓雾,于是他假定凝聚核心是离子.随后他发现具有饱和水蒸气的空气,由于膨胀而突然冷却变成过饱和汽的情况下,只要有凝聚核存在,就会形成水滴“云”.由于他利用当时的先进的 X 射线的电离作用,从而使云所带的电成为可以控制的.C·T·R 威尔逊当时测得 e 值为 6.5×10−10 静电单位.而用紫外线时测得 e 值为 6.8×10−10 静电单位.H·A·威尔逊为了减小水滴蒸发所产生的误差,在云室中放置了两块铜板,使它们与高压电源相接,这样可以通过电场加快带电水滴“云”的下降速度,缩短落下时间,从而减小因蒸发而引起的误差.这样“云”在重力作用下的下降速度 V1 和在重力和电场力同时作用下的下降速度 V2 的比值满足下式:

mg v1

mg + eE = v

他记录了 11 次测量结果,从 2×10−10 到 4.4×10−10 静电单位,平均值为3×10−10 静电单位.

1906 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1868—1953)在 1906 年重复 H·A·威尔逊的实验,测得 e=4.03×10−10 静电单位.1909 年起,密立根改用小油滴进行实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改进.因小水滴蒸发太快,在现场中只能观察几秒.油滴实验以其清晰的物理原理证明了电荷有最小单位.1913 年他利用油滴实验测得 e=(4.774±0.009)×10−10 静电单位.后来,他又不断改进和重复进行测量 1917 年公布的结果为

e=(4.770±0.005)×10−10 静电单位.

汤姆逊曾提出过电子电量是电量的最小值,物体的带电量是最小值的整数倍.现在人们公认的基本电荷 e=166021×10−19 库仑.但目前有人声称发现了分数电荷,但却未被公认.有关分数电荷的寻找目前还在进行中.基本电荷——电子的电量是否基本,目前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检验的谜.

3.电子的质量

1881 年,J·J 汤姆逊在题为《带电体运动产生的电磁效应》的论文中,用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分析了带电体的运动,提出带电微粒的质量除有力学质量 m0 外,还应有一电磁质量 me.这个假说,后被洛仑兹、彭加勒、阿伯拉罕等人发展,他们指出电子的总质量为

m=m0+me

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指出,电子的质量将随它的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并导出了电子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式

m =

式中 m0 为电子的静质量.1901 年考夫曼(1871—1947)用放射性镭放射出的β射线(电子流)进行实验发现了电子质量随速度变化而变化的事实,从而证实了洛仑兹导出的关系式.

在科学家们测出了电子的荷质比和电子的电量 e 后,就可求得电子的

质量.最后的结果为: me

= 1 m

1830 H

即电子的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 1/1830 倍.

电子是人们发现的微观世界的第一个基本粒子,它打破了原子不可分割的传统观念,标志着人类对物质微观结构认识的开始.而汤姆逊也成为“最先打开通向基本粒子物理学大门的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