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贝克勒尔在检验了彭加勒的设想后,继续用铀盐做实验.并想继续用阳光来照射,但是自 2 月 26 日起,连日阴云密布,不见阳光.贝克勒尔

只好把实验的东西原封不动地锁在抽屉里.直到 3 月 1 日,天气才变晴朗, 贝克勒尔想马上着手进行实验.严谨细心地贝克勒尔一想到感光板是否会因黑纸漏光而曝光,于是他决定冲洗一张底片检查一下,他原想铀盐未经过日晒,即使黑纸漏光,冲出的底片一定是很模糊不清的.但结果却使他大吃一惊,感光板由于受到很强的辐射而变黑,并留下了那块铀盐的清晰的像.这既不是黑纸漏光所致,且未受到太阳光的照射,也无从激发出 X 射线.从而使贝克勒尔领悟出这是由于铀盐本身发出某种透过黑纸并使感光板感光的辐射.深入思考之后,贝克勒尔得到了如下的结论:铀盐即使不受太阳光照射,它也会不断地放射出射线来.3 月 2 日,他在科学院的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的这一新发现.这样,彭加勒原来的设想是否对呢? 贝克勒尔又用硫化锌、硫化钙等重复过去的实验,并尽量排除外界的干扰,结果使他大为吃惊;过去底片统统是由于包裹漏光而至,现在实验底片不漏光,所以放在荧光物质下面在太阳光下曝晒也未发现任何 X 射线的影子.他又用更强的电孤光、镁光来照射各种荧光物质,结果仍然如此.这说明实验是检验科学理论的唯一标准,这种检验也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当科学实验时外界的干扰不能完全排除时,就会干扰实验的结果,造成假象,导致我们的错误判断,一旦我们排除了干扰,科学实验又成了我们检验科学理论的唯一标准,人们对彭加勒设想验证的曲折过程就体现了这一点.

贝克勒尔为了进一步证实他的新发现,他又把铀盐放在暗室里,再用小盒子、大箱子密封,不让铀盐接触一点阳光,后来发现底片上仍然留下了清晰的痕迹.若用较纯的铀,则效果更佳.经过一系列的系统的实验研究,表明金属铀放出的射线很强烈,只要有铀元素存在,就有这种辐射现象,象 X 射线一样,这种辐射能使空气电离,而且“这种射线不依赖于任何的激发方式:光的、电的、热的,于是它是一种新型的自发现象.”贝克勒尔在 5 月 18 日的科学院例会上,他宣布铀盐会自发地放射出射线, 后人称这种射线为贝克勒尔射线,这种现象就是后来所称谓的“放射性” 现象.贝克勒尔的发现是继伦琴之后,迈出的进入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决定性一步.后人为纪念贝克勒尔开创放射性研究的功绩,将放射性强度单位命名为“贝克勒尔”,简称“贝克”.1 贝克勒尔定义为:放射性物质每秒发生一次放射性衰变时,则其放射性强度规定为 1 贝克勒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