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对热的本性的认识

热是什么?在中国古代,不少思想家对这个问题作过直觉的猜测.在殷商时期形成的“五行说”中,就把火看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之一,在“阴阳八卦说”中也曾把热(“火”)看作一种基本物质元素.墨家更明确地提出:“木,合水土火,火离木然(燃)”,即热(“火”) 包含在木里面,燃烧则是热(“火”)离开了木而产生的一种现象.这种见解与十八世纪流行于西欧的燃素说十分类似.南北朝成书的《关尹子》中则说:“曰寒暑温凉之变,如瓦石之类,置之火则热,置之水即寒,呵之即温,吹之即凉.特因外物有来有去,而彼瓦石实无去来.”这段论述把冷热的原因归之于“外物”的来去.北宋的刘画也从五行观念出发,猜想温度变化是一种“内物”在起作用,提出了“金性苞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出水,钻木而生火.”无论是“内物”还是“外物”都是把热(“火”) 看作是实体物质.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批判五行“常胜论”时提出,“且火入水中而成汤,彼此相函而固不相害也”.这是一种明确的热质观念, 不仅指出了“火”流入水中可以产生升温效应,而且指出火本身并不发生增损消长,这是“热质”守恒的一种猜测.

此外,也有用运动的观念来解释冷热的,如唐代柳宗元在《天对》中曾提出过:“一(元气)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而功”即认为当元气缓慢地吹动时,便造成炎热的天气;迅疾地吹动时,则造成寒冷的天气,把冷热和元气运动快慢相联系,也可以说是热的运动说思想的萌芽.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热的本性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仅可能是一些直觉的思辩与猜测而已,这也是中国古代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