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光的粒子性

1923 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实验中又发现:伦琴射线被轻的原子散射后,波长发生了变化.后来用重原子散射时,也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且这时的康普顿效应更加复杂.

按照经典电磁理论,光是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光的散射可作这样的解释:当电磁波通过物体时,将引起物体内带电粒子的受迫振动,从入射光中吸收能量.而每个振动着的带电粒子可看作振动电偶极子,它们向四周辐射,这就成为散射光.又根据光的波动说观点,带电粒子受迫振动频率应等于入射光的频率,所以散射光的频率应与入射光的频率相同.可见光的波动理论能够解释波长不变的散射,但不能解释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用光子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康普顿效应.他假设入射光是由许多光子组成,这些光子不但具有能量 hv,而且具有动量 hν/e 这样问题就转化为普通的质点碰撞问题了,即具有动量和能量的光子与原来处在静止状态的电子相碰撞.碰撞过程遵循能量守恒与动量守恒定律.这样计算出的数值与实验结果相符,从而证实,光确实具有粒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