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放射性现象的理论研究

自 1896 年贝克勒尔的发现公布后,各国的科学家都开始从事新射线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原始资料,但是无法从理论上给放

射性现象以完满的解释.居里夫妇发现镭后,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放射性现象研究的热潮.1899 年,贝克勒尔使用居里夫妇提供的镭样品,发现镭发射出的射线能被磁场偏转.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他的老师 J·J 汤姆逊的指导下,对放射性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他指出,假若铀原子和镭原子是不稳定的,每种原子都以一定速度蜕变,则容易解释放射性现象.1897 年,卢瑟福发现铀放射出来的射线不是一种.他发现了一种穿透本领不如电子束强的射线,称为 a 射线,另一种称作β射线.1900 年法国化学家维拉德又发现,镭射线中还有第三种射线,它被叫做γ射线.卢瑟福设计了让这些射线通过磁场的实验,根据射线被磁场偏折程度,他判断 a 射线粒子带正电,β射线带负电,γ射线的粒子不带电.经过系统仔细的研究,卢瑟福于 1902 年提出了原子自然衰变的理论,即原子在自发蜕变过程中,一种物质会变成另一种物质.这个理论打破了从道尔顿时代以来所牢固建立的原子不变的概念,对化学和物理学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卢瑟福通过元素的蜕变实验,发现一些放射性元素在放出射线以后,会逐渐减弱其放射性程度,最后变成另一种元素.1905 年, 卢瑟福证实镭和铀等放射性元素发生一系列自发蜕变后,转变成稳定的元素铅.1907 年卢瑟福在助手盖革和马斯顿的帮助下,设计了一种计测镭放出 a 粒子的方法,从而发现在千分之一克镭里,每秒钟能放射出十三万六千个 a 粒子,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它表明,人们第一次在实验室里观察到单个原子核.卢瑟福由实验数据推算出 a 粒子的电荷数是氢离子电荷的 2 倍,质量是氢离子的 4 倍,同氦一样.于是他大胆宣布 a 粒子就是带电的氦.在发现原子核以后,他又进一步明确 a 粒子就是氦核.并用实验证明了氦是在镭的放射性衰变时形成的.γ射线是波长比 X 射线更短的电磁波.卢瑟福因在元素蜕变及其放射化学方面的贡献而荣获 1908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领奖时他曾风趣地说:“我一生中,曾经历过各种不同的变化,但最大的变化要算这一次了——我竟从物理学家一下子变成了化学家.”